中国江苏网5月14日南通讯 近年来,非法出版物与金融诈骗的手段越来越隐蔽化、交织化,为切实维护辖区社会和谐稳定,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川姜镇姜川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创新探索“扫黄打非”与“金融打非”双线并行的治理模式,以机制协同、宣教融合、群众参与为抓手,打造“文化+金融”安全双防线,为乡村振兴注入清风正气。
共筑防线,构建基层治理共同体
为破解基层治理资源分散难题,姜川村统战人士、退休老党员以及青年团员成立工作小队,通过安全监督员队、网格员队、志愿者服务队协同发力,重点巡查周边商超、网吧和小作坊,排查非法出版物及有害信息,并清除辖区内非法集资小广告、高利贷诱导传单等有害信息。通过“线上+线下”双线联动,一旦发现线索,能够迅速上报并进行分类处置,实现了从“一网统管”到“双向净化”,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的效率和精准度,为村民筑牢了文化与金融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融合意识,“双防”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姜川村,针对农村留守老人、妇女等重点群体信息获取渠道有限的问题,志愿者、网格员积极行动起来,将《“扫黄打非”手册》与《防诈指南》捆绑发放,深度融合宣传教育工作,使文化安全与金融安全知识一同走进村民的生活。在宣传活动中,工作人员详细地向他们揭露非法出版物可能带来的文化侵蚀风险,以及非法金融活动诱骗群众投资、导致财产损失的常见手段。村民组长黄辉说:“以前对这些不太了解,通过你们的讲解,我才知道这里面的门道这么多,以后一定多加警惕。”


群众共治,织密“人人都是安全员”防护网
为了充分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姜川村创新推出“文明双积分”激励制度。群众每举报一条有效线索可积 10 分,积分能够兑换生活用品或者优先参评“文明家庭”。制度实施以来,已累计接收群众举报线索数十条,形成“举报—处置—反馈”的闭环治理链条,有效调动了村民参与工作的积极性,形成了全民参与、共同监督的良好局面。“没想到小小的一个举动,还能赢得小礼品,我回去一定要和我老伴说,让他也参与进来。”村民黄阿姨高兴地说。


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守护群众“钱袋子”和“精神家园”的关键防线。展望未来,川姜镇姜川村将继续深化相关行动,凝聚各方力量,不断优化治理模式,持续为构建清朗、安全的社区环境不懈努力,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陆红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