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桥街道:“多感融合”治理 打造“有温度”社区共同体
2025-05-14 15:45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中国江苏网5月14日南通讯 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探索中,和平桥街道颐和社区以“多感官融合”为创新支点,通过视觉营造、触觉感知、听觉共鸣的立体化治理模式,将居民从社区治理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逐步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视觉焕新从“垃圾巷”到“文化墙”的蝶变

马厂巷的清晨,晨练的居民正将分类好的垃圾投入崭新的垃圾厢房。这个曾因污水横流、垃圾堆积被多次投诉的卫生“重灾区”,如今已成为社区环境整治的示范点。“以前走到这里就皱眉头捂鼻子,恨不得三步并作两步走。现在每天都有专人清运,环境好了日子过得越来越舒心。”在此居住二十多年的戴金荣感慨道。颐和社区党委书记王林介绍,为推进垃圾厢房建设,社区积极开展“微协商”收集居民意见6场次,组织“微调研”实地勘测点位4处,发动“微志愿”成立居民督导队轮值监督。通过数据测算与方案优化,项目落地后实现了厨余垃圾的日均减量,获得居民的赞可。

沿西大街漫步,一幅幅以西大街为创作背景的墙绘引人驻足。社区与南通理工学院共建的美育实践彩绘项目近日完成绘制,在专业大学生志愿者的合作中,将居民口述的街巷故事转化为“老街——西大街”等主题画面墙绘作品。如今的西大街,斑驳的老墙化作流淌记忆的画卷,垃圾分类的“新时尚”融入市井烟火,共同勾勒出基层治理的温暖图景。正如居民倪阿姨在墙绘前驻足时所言:“这些画儿不只是装饰,更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共同守护家园的心。”

触觉延伸“网事大家说”激活治理末梢神经

在河东老街网格服务站,网格员吴玲玲正在梳理从“网事大家说”信箱中收集到的意见建议。这些建议经过“分类分流”,将在社区“颐月”议事会、“民生5来听”等平台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相关部门及物业、社区等多方协助共同实现。“给1号楼的高大树木修剪枝叶”的建议,经“民生5来听”民主议事会协商后,仅用2天就完成了多余枝叶的修剪。“现在在小区治理方面提意见后,就能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大家参与的热情越来越高。”河东老街居民侯丽华说。颐和社区创新构建的“三维议事”体系得到了居民的认可,值得一提的是社区在网格内搭建议事平台,为小区居民提供了协商议事、交流互动的场所。同时,让物业公司、党员志愿者、微网格员等参与其中,每月15日将网格收集的问题在“颐月谈”网格议事会上进行议事协商,共同解决,已有效解决下水道堵塞、房屋漏水、健身器材维修增设、高大树木修剪等一系列民生问题十余件,逐步将居民亟盼解决的“问题清单”转化为“满意清单”。

听觉共振乡音传理与反诈快板同频共振

在颐和社区活动室常常会传出用本地方言演绎的节目,表演节目的正是社区老党员、老干部等组成的“银发宣讲团”。他们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百姓话”“本地调”,让理论宣讲既有“烟火气”更接“地气儿”。同时,针对老年群体量身定制的“反诈音乐课”也同样别出心裁。社区联合辖区金融机构运用防骗快板节目,通过场景互动让防诈知识入脑入心。万象东园居民赵奶奶笑着对网格员说:“现在接到可疑电话,我防备心足足的。”

这种“沉浸式”宣教模式逐渐融入居民生活日常,培育起邻里互助队等多支志愿服务力量和“法律明白人”。通过法治直通车、安全微短剧等鲜活形式,将反诈知识融入茶余饭后的闲谈、街头巷尾的互动。社区治安环境得到改善,居民防诈意识显著提升。(薛冬子 薛成

标签:
责编:袁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