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桥街道:二十载薪火相传育新风 科普赋能基层治理新图景
2025-04-21 15:5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中国江苏网4月21日南通讯  近日,崇川区百花苑社区科普大学2025年春季班拉开帷幕,这场跨越20年的“知识接力”,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重塑着社区的治理肌理与精神面貌。

知识补给,解码20年科普坚守

从2005年的一间不足30平方米的活动室起步,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已累计开设课程500余场,培育学员超万人次,获评“全国科普示范社区”。20 年里,课程从最初的养生保健、家庭教育,拓展到智慧养老、低碳生活等众多门类。在环保志愿者陈叔叔的带动下,科普大学学员组成先锋队伍,将垃圾分类、低碳出行等知识转化为社区治理实践。他们参与推动辖区多个小区实现垃圾分类覆盖。这种“教学相长、知行合一”的模式,让科普大学从单纯的知识传播平台,蝶变为社区治理的智慧中枢。

多维赋能,构建全龄友好社区教育生态

“手机拍照怎么调滤镜?”“如何用手机预约挂号?”每周三下午,百花苑社区科普大学里总是座无虚席。针对老龄化社会需求,科普大学邀请专业机构开展设置智能手机、防诈反诈等课程,帮助千余名老人跨越数字鸿沟。与此同时,科普大学还聚焦青少年成长,与新华侨幼儿园共建,开展非遗手作、昆虫观察等实践活动,让科学教育从课本延伸到生活。百花苑社区还把辖区内能人请进课堂,退休电工的“家庭电路安全课”场场爆满,裁缝大姐的“旧衣改造课”成了热门课。这种“从生活里来、到问题中去”的模式,让课程参与率不知不觉上涨,居民都说:“这课不花哨,全是过日子用得上的真东西。”

文化铸魂,激活社区治理“内生动力”

在百花苑社区,科普大学不仅是知识传播的载体,更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催化剂。学员们自发组建的宣讲团,将社区治理成果编成节目;“邻里工坊”则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结合,推出“数字非遗”课程,吸引年轻人参与。这些活动重塑了邻里关系,让“陌生人社区”回归“熟人社会”。更深层次的变革发生在治理模式上。科普大学培育出多支居民组织,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学员们组成“智囊团”,提出花圃改造建议、停车位改造建议等30余条,其中多条被采纳实施。这种“教育—参与—治理”的良性循环,使社区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建设者,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

从“科普教育”到“文化浸润”,从“单向输出”到“多元共治”,百花苑社区科普大学20年的实践,生动诠释了基层治理的创新密码。正如百花苑社区党委书记徐佩佩所言:“当知识转化为行动,教育升华为文化,社区治理就有了最坚实的根基。”这所“家门口的大学”,正在书写新时代社区治理的新篇章。(殷鸣)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