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闸镇街道:三重赋能“联络+”模式激活基层治理新效能
2025-04-09 17:1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中国江苏网4月9日南通讯 人大代表家站点是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南通市崇川区唐闸镇街道人大工委积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把人大代表履职基层单元建设作为代表工作的着力点,坚持在拓展能效、延伸服务、转换路径上下功夫,以“点”固“阵”,稳住代表工作基本盘,致力于在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向发挥“基石”作用。

从身份“叠”到效能“乘”,持续释放基层治理复合价值

为实现“门常开、人常在、事常办”,唐闸镇街道人大工委结合实际,按照“就近就便”原则,利用人大代表家站点,对兼具基层社区党组织书记和人大代表“双重身份”的情况,通过角色叠加、职能互补与制度创新,构建起民意表达与政策执行的闭环机制,进一步做实代表联络站“管”和“用”的文章,不断丰富主题实践活动载体,优化人大代表家站点运行机制,做好做实群众家门口的民主政治。

同时,将选区范围内24名人大代表、55名议政代表混合编组全部纳入16个代表联络站,推行人大代表亮身份,对代表信息、年度计划、重点监督、履职成果实行全公开,督促代表进“家”入“站”开展学习培训、宣传宣讲、接待选民、调研监督、联络群众等活动。从坚持“代表接待日”制度出发,立足社区“说事点”,邀请代表进站“接诊”,实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找得对人、说得上话、得成事”。高店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依托“格邻同话·代表信箱”及“接待选民日”“代表议政日”等多种渠道,广泛收集民情民意。

从“单向履职”到“双向奔赴”,构建民呼我应“共治生态”

唐闸镇街道人大工委以人大家站点为纽带,推动基层治理从“干部单向履职”向“干群双向互动”转型,通过主动下沉、精准破题、制度赋能,将群众诉求转化为共治实践。以“进家门、听民声、解难题”为行动准则,将履职场景从联络站延伸到群众生活的“最后一公里”,在助老、医疗等民生领域探索出双向奔赴的共治路径。

唐闸镇街道人大代表、高社区党委书记陈沁,在走访中发现,独居老人刘宝银因腿脚不便,长期面临买菜难、就医难问题。她并未局限于“记录问题—转交部门”的传统流程,而是以人大代表的身份协调社区二楼养老服务中心,为刘宝银定制“助老服务包”:联合志愿者每日送菜上门,对接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开通“家庭医生绿色通道”,并推动社区为空巢、独居、孤寡老人免费安装烟感报警器,实时监测安全数据。以本次成功实践为样板,唐闸镇街道人大工委专题将“人大代表走访台账”与民政数据联动,建立“困难老人需求清单”,通过“代表督办+社区落实+第三方评估”机制,力争实现从个案解决到普惠性政策升级。

推动人大代表的主动履职,既彰显人大代表“为民代言”的使命,又发挥人大代表“统筹资源”的优势,更通过群众深度参与,让民主可感知、治理有温度。通过“代表进家门—群众进站点”的双向路径,当履职场景从“站内坐诊”转向“家中问需”,当问题解决从“行政闭环”转向“社会共治”,基层治理便真正实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良性循环。

从“身份下沉”到“资源上浮”,撬动民生痛点“靶向攻坚”

街道辖区永怡东苑小区东门进出口因车流密集、违停频发、交通标识缺失,长期被居民诟病为“事故黑点”,仅2024年下半年就发生擦碰事故10余起,居民多次反映“进出心惊胆战”。唐闸镇街道人大工委以代表履职为突破口,通过“一线摸排—精准施策—长效监管”三步攻坚,将群众“揪心事”转化为“放心工程”,实现隐患整改10天内启动、30天落地。

人大代表、社区党委书记陈沁在“代表进网格”活动中接到居民反映后,立即带队实地勘察,发现三大症结:一是主通道禁停标志模糊,违停车辆占用消防通道;二是人车混行,早晚高峰拥堵严重;三是缺少减速带和警示标识,事故责任难界定。她以人大代表身份直接协调居民、城管、物业三方召开现场会,同步启动“代表督办清单”,要求责任单位48小时内提交整改方案。

增设震荡减速带3条,重新施划禁停标线,社区出资联系施工方安装带灯箱的安全警示牌,夜间常亮显示“事故多发,减速慢行”提示,协调物业将保安巡逻频次提升至每2小时1次。在唐闸镇街道人大工委的指导下,结合社区的“隐患点动态监测机制”,将小区东门纳入“智慧社区”管理平台,实时回传车流数据。永怡东苑的案例证明,人大代表的“下沉”并不是简单走访,而是带着解决问题的权限深入痛点;“资源上浮”亦非机械调用,而是通过制度设计将行政资源精准导流至民生末梢。当人大代表既当“侦察兵”又做“调度员”,基层治理便能以最小成本实现最大民生获得感,这正是全过程人民民主最生动的注脚。

通过“身份叠加”打破角色壁垒,以“双向奔赴”重塑干群关系,借“资源上浮”精准破解民生痛点,这一系列创新举措不仅让代表联络站从“物理空间”升级为“治理枢纽”,更让“为民代言”的使命与“为民解忧”的行动无缝衔接。数据显示,自2024年以来,依托“联络+”模式,唐闸镇街道累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35件,办结效率同比提升35%,群众满意度稳步提升。这些成果的背后,是人大代表从“制度身份”向“行动主体”的深刻转变,是基层治理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创稳”的系统跃迁。

接下来,唐闸镇街道人大工委将以“联络+”模式为支点,进一步深化代表履职与社区治理的融合度,推动更多“民生清单”转化为“幸福账单”,为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书写更具示范意义的“崇川答卷”。(陈逸夫)

标签:
责编:郭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