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4月8日南通讯 历经一个月集中攻坚,兴东街道孙李桥村土山南中心河南段河道综合治理工程于近日顺利竣工。这条存在诸多安全隐患、生态问题的“风险河”通过系统性生态治理和长效管护机制建设,成为展现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的“样板河”。
民生痛点,催生治理河道决心
土山南中心河南段全长1.2公里,是孙李桥村农业生产和村民生活的重要水源。然而,近年来河道淤积严重,部分岸坡坍塌,行洪能力不足,每逢雨季常引发农田内涝,严重影响农田产收。此外,沿岸污水直排导致水质恶化至Ⅳ类标准,周边生态环境持续退化。村民张大姐回忆:“以前河道又脏又臭,垃圾漂浮,大家路过都要捂着鼻子。”

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孙李桥村党总支立刻召开会议讨论,决定将河道治理纳入2025年重点民生项目,并申报为区级生态修复示范项目,争取专项资金支持。
人心齐,党建引领破解河道沉疴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在治理期间,孙李桥村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的凝聚作用,成立由党员骨干、村民代表和水利专家组成的“治河专班”,通过“网格走访+村民议事会”征集建议十余条,连夜研究讨论,最终敲定“固坡+清淤+植绿+截污”四位一体治理方案。工程实施期间,专班设立4个“党员责任岗”,明确由党员带头协调、化解施工矛盾,保障工程“零障碍”推进。
“河道治理不仅是技术活,更是群众工作。”孙李桥村党总支书记唐海军表示,通过党员包户宣传、村民积分制参与,项目获得超90%村民支持。
成色足,生态治理守护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守护良好的村居生态环境,河道治理工程采用“杉木桩+生态袋”柔性护岸技术,修复坍塌岸线500米,提升河道行洪能力300%。同时,还保留河道自然蜿蜒形态,补种垂柳、芦苇等本土植物800余株,打造了1200平方米的生态缓冲带。为根治污水问题,孙李桥村将河道接入兴东街道污水管网,实施雨污分流,水质从Ⅳ类提升至Ⅲ类标准,鱼类和鸟类逐渐回归。

水利专家张教授评价:“柔性护岸技术既稳固岸坡,又为生物提供栖息空间,体现了生态治理的前瞻性。”
机制优,长效管护夯实治理根基
巩固治理成果,建立长效机制。为防止问题反弹,孙李桥村将河道管护纳入“河长制”平台,实时监测水质和岸线状态。同时,发布《河道管护公约》,明确村民“门前三包”责任,并将河道保洁纳入村规民约积分制,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此外,村内成立了10人的“护河志愿服务队”,每月开展巡河、清理垃圾、宣传环保等活动。
潺潺流水映初心,综合治理谱新篇。孙李桥村以河道治理“小切口”做好乡村治理“大文章”,凝心聚力、科学施工,融合现代技术,健全长效机制,打造出生态治理与乡村善治有机融合的生动实践,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探索。(季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