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江苏网3月6日南通讯 南通依海而生,因海而兴。2024年,是南通跻身“万亿俱乐部”的第五年。迈向“下一个万亿”,南通已在路上,并把向海发展作为未来的最大增量。在日前召开的南通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南通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着力建设全省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力争涉海产业规模突破1万亿元。”作为江苏唯一滨江临海的城市,南通集黄金水道和黄金海岸于一身,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涉海产业是南通迈向“下一个万亿”的最大增量和关键变量,也是机遇转化的重要空间。

经略海洋,壮大海洋产业集群
万里长江,奔腾入海。南通滨江临海连上海,集“黄金水道”与“黄金海岸”于一身,拥有276公里海岸线。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为南通发展船舶海工产业的天然港湾。海岸线上,吕四港、海门港、通州湾、洋口港四座深水大港由南及北,向海而立。港口背后是丰富的腹地资源,为重大产业项目落户集聚了广阔空间。“要有效利用沿海这个迈向下一个万亿的最大空间,坚持创新驱动、项目带动、协同联动,全力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南通市委书记吴新明说。
以工笔绘就蓝图,南通海洋产业发展路径更加清晰:以链主带动产业集群,沿海项目集聚效应加速释放;以科技引擎驱动产业提档升级,抢占海洋前沿科技制高点。南通市2024年编制临海地区空间和产业规划,出台“向海12条”措施,落户东南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高等研究院,新签约注册涉海重点项目78个,临海在建涉海项目87个、总投资超1400亿元。通吕运河大洋港短支进港航道建成通航,沿海铁水联运、集装箱远洋航线实现零的突破,上海港空箱调运南通分中心成立,南通港集装箱吞吐量增长33%……南通把海洋产业作为招商主战场,聚力建设海洋装备之都、先进材料蓝海和新型能源绿岛三大地标产业的优质项目,为海洋产业提质升级积蓄动能。
数据显示,2024年,南通市船舶海工产业产值规模突破2000亿元,创历史新高;119艘次新造船舶出江入海,2.4万标箱集装箱船、9100车位LNG双燃料汽车运输船、风电运维母船、浮式生产储卸油平台等一艘艘“世界最大”“亚洲首制”“全国首座”从长江口驶向世界。其中,投资500亿元的中石油蓝海新材料项目是南通向海而兴的重大战略布局,于2024年9月26日开工,创下了南通百亿级项目最快落地开工纪录,为兴海图强再落关键一子。

目前,南通船舶、海工产业规模分别占全国1/10、1/4,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跻身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海上风电装机容量位列全省第一。2024年,南通船舶海工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同比分别增长15%、66%、58%。南通的船舶海工产业已形成完整产业链体系,突破了豪华邮轮、大型 LNG 运输船、新型油气装备三大产品,入选省级重大核心技术攻关项目9个,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累计40多个国际、国内首制“大国重器”从南通首航。随着全球最大天然气处理浮式储卸油平台FPSO、亚洲最大重型自航绞吸挖泥船“天鲲号”、我国首制极地探险邮轮等大国重器从南通扬帆起航,船舶海工产业成为南通一张亮眼的产业名片。
潮声万里,向海图强。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更是培育打造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南通要将这块“战略要地”打造成“经济高地”。2025年,南通将初步培育形成九大海洋产业,不少于10家海洋产业特色园区、10家高端创新平台、20家优质龙头企业,海洋产业增加值力争占GDP比重提升至25%以上,奋力在全省海洋经济发展中打头阵、走在前,加快建设“南通江海联动重要支点、江苏对外开放重要门户、全国沿海能源中转重要基地”。作为江苏沿海经济总量最大的城市,南通理应打头阵、扛重责,加快把机遇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为全国全省发展大局多挑担子、多作贡献。

科技攀“高”,绘就海洋经济“蓝”图
东南大学南通海洋高等研究院、上海海洋大学(南通)高等研究院等启动建设,高能级海洋科创平台载体落地成群;南通市海洋产业创新发展专项计划出台,一批涉海关键共性技术的揭榜挂帅项目陆续实施……科技攀“高”,带动南通海洋产业向“新”。近年来,南通一大批具备高端设计研发能力的创新企业从海洋经济这个行业中涌现。
2018年成立的海仓是一家地道的南通本土孵化的创新企业,凭借过硬的船舶海工设计能力及出色的方案提供能力,在国内外做出了口碑,从2019年的380万元到2024年的1亿元,营收如“坐火箭”般猛涨。不久前下水的全球首个漂浮式风渔融合项目“国能共享号”,正是由海仓操刀整船设计。这个神奇的漂浮平台上面是风力发电机,下面的空间能够用来养鱼,用新颖且绿色的方式解决了传统远海养殖中供电难的问题。像海仓这样的创新企业,虽身处传统产业,却能紧抓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新机会,发展潜力无限。

在南通,一家家现代化的船舶海工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绿色制造,一艘艘绿色大船从这里起航,驶向深蓝的大海。近年来,南通市船舶海工企业加快研发和推广绿色船型。国内首艘15000立方米舱容双燃料动力耙吸式挖泥船“新海鲟”轮,就是南通市船舶海工绿色制造的一个缩影。该船采用LNG船舶动力装置,具有与柴油机基本同等的动力性指标,却能减少90%氮氧化物及20%二氧化碳排放,填补了我国疏浚船舶在清洁能源使用和绿色低碳方面的空白。除了“新海鲟”轮,南通市还交付了第二艘全球最大、最环保的9100车汽车滚装船“礼诺北极光号”。该船可使用LNG和常规燃料,是目前全球最大、最环保的汽车运输船。
风好正是扬帆时。南通市船舶海工绿色制造的成功,得益于政府的科学布局和大力支持。南通市以入围工信部首批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试点城市为契机,瞄准“打造世界一流船舶海工产业基地”目标,持续推进强链补链延链。南通市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绿色制造投入,推动船舶海工产业稳步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南通市出台的“向海12条”明确提出,推动海洋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围绕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和减污降碳协同开展(近)零碳试点建设,有序推进涉海大规模设备更新。南通市船舶海工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努力,不仅推动了绿色制造的转型升级,还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地位。未来,南通将持续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争当船海行业制造模式转型的先行者。
通江达海是南通最大的资源优势和潜力所在。近年来,南通市立足现有海洋产业基础,紧盯海工装备、海洋船舶、海洋新能源、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等前沿技术。目前,海洋领域拥有高企超过200家,高能级涉海创新平台48个,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省级海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6个。哈尔滨工程大学长三角高等研究院院长张海鹏介绍道:“哈尔滨工程大学在船舶海洋领域有着雄厚的技术储备,比如说大型游轮、水下生产系统,以及深海采矿、深海渔业养殖装备等。未来可以将南通船舶海工的产业优势与我们学校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技术优势进行深度融合。”

襟江带海,打造战略开放枢纽
傍海而生,凭海而兴。港口是连接海洋与陆地的重要枢纽,也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南通港集团董事长朱玉强表示:“南通港把‘打造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北翼一流江海组合强港’作为奋斗目标,将做强港口主业,主动策应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勇当加快打造水运江苏和建设江苏开放大门户、江海联动新枢纽的港口排头兵”。近年来,南通坚持陆海统筹、江海联动,贯彻落实省委“海洋强省”和市委“海洋强市”战略,发挥黄金海岸和黄金水道的交汇作用,完善江海河、公铁水联运体系,打造长三角北翼江海组合强港。

近年来,南通市积极策应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南通港建成5万吨级以上泊位36个,通航世界96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全港60%的业务为长江中上游以及长三角其他地区中转服务,沿江形成矿石、煤炭、粮油等大宗散货重要中转基地,沿海形成LNG能源基地。2020年,为贯彻实施国务院印发的《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南通市统筹206公里海岸线上的港口资源,整合洋口港、通州湾、海门港和吕四港组建“大通州湾”。从单打独斗到握指成拳,大通州湾规划一张图,四大港区一体共生、错位发展。其中,洋口港依托全国最大LNG能源岛,定位能源、石化新材料产业;吕四港凭借10万吨级2+2码头,锚定现代物流、粮油食品产业;海门港紧扣“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发展精品钢、装备制造产业;通州湾则凭借20万吨级码头、江海联运的优势,成为南通出海的“前沿阵地”。

2025年,南通市开工建设通海三期码头、吕四作业区西港池12号泊位。同时,加快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稳定开行海铁联运班列,推动长江口至通州湾江海特定航线获批,加密近远洋航线。2024年11月22日,随着一艘巴拿马籍集装箱船缓缓驶出通州湾吕四起步港区,标志着吕四至北非红海航线正式开通运营,这是南通首条集装箱远洋班轮航线。启东市委常委、吕四港镇党委书记王裕兵表示,未来将充分发挥“深水岸线+广阔腹地”优势,突出临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新能源产业、港口物流、新能源工具、海洋渔业“一主两新三特”产业定位,加快招引产业配套和关联带动效应强、集聚和引领能力强的优质项目,努力打造千亿级临港产业基地。
南通持续放大多重国家战略叠加优势,深耕沿海、策应上海、开拓蓝海,着力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积极策应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深入开展沪通科技创新、商务、港航、金融等领域战略合作,推动形成功能互补、全面对接的良性发展格局。深入落实“水运江苏”部署,加快建设长三角北翼江海组合强港,打造襟江带海的战略开放枢纽。强化沿海与沿江之间联动发展,做足“沿江创造+沿海制造”的文章,形成“1+1>2”的效果。培大育强海洋装备、先进材料、新型能源三大地标性产业,集聚壮大航运物流、海洋信息与技术服务两大支撑性产业,做精做特海洋渔业、海洋文旅两大提升型产业。建强高能级创新平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加快集聚涉海人才,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更高质量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打造全省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扬帆沧海迎激浪,勇立潮头启新程。江海潮涌,逐浪而竞。南通将以勇立潮头的责任担当做好“海”的文章,铆足干劲,积势蓄能,锚定“打造全省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目标,扎实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潮涌江海正当时。南通市委书记吴新明表示:“将把沿海发展作为迈向‘下一个万亿’的最大增量,加快向海发展步伐,持续做大做强海洋产业,加快成为促进江苏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大江奔涌,昼夜不歇;大潮澎湃,风帆正劲。相信下一个十年,南通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一个经济更强、百姓更富、环境更美、社会文明程度更高的新南通,将再迎高质量发展新的“沧桑巨变”。(胡建兵/文 彭常青 孔玮 殷丹峰 吴树建 曹政 耿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