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回春妙手 造刚劲“铁”骨
2025-02-21 14:53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1

中国江苏网讯 一直以来,南通市通州区人民医院骨科秉承“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开拓创新,用精准的医疗、精湛的业务、精细化服务,为患者打造“钢筋铁骨”,成就健康人生。

机器人助力“智”换关节

2月21日,严先生撑着助行器满脸笑意,而一周前他还是坐着轮椅进来的。他右膝关节退行性病变十多年,之前手术未能根治,近来疼痛剧烈,得知通州区人民医院有先进的骨科机器人辅助手术技术后前来就医,并于2月20日接受了机器人辅助右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效果良好,刀口几乎没感觉。

为造福膝关节、髋关节疾病患者,去年10月,通州区人民医院引入了MAKO机器人辅助关节置换技术。骨科主任周江介绍,该技术发挥了“智能+人工”的最大优势,通过透视技术精准定位,打破传统手术“暗箱操作”的局面。以机器人辅助髋关节置换为例,医生通过机械臂手术,具有毫米级别的精准度,创伤更小、更安全。术前CT精准建模能确定关节假体型号及安放位置,术中机器人实时定位监视,确保假体实际安放与术前计划一致,有助于提高康复速度,降低并发症风险,带来更好治疗效果。

去年10月11日,在国家骨科医学中心、上海第六人民医院骨科教授的指导下,72岁的茅大娘成为这台骨科手术机器人“上岗”后的首个患者,通州区人民医院也成为南通地区第二家开展该项技术的医院。术后三天,茅大娘就能下床行走,其儿媳妇陈华直说选择相信科学没错,婆婆手术后再也没喊过疼。

近年来,微创、精准、智能化、加速康复理念逐渐成为外科发展主要趋势,骨科手术机器人以精准、微创的特点成为手术领域新星。通州区人民医院引进的MAKO骨科手术机器人可进行多种关节置换,大幅缩短手术时间、缩小手术切口、减少术后疼痛,达到快速康复目标。截至目前,该院骨科已成功实施30例机器人辅助髋关节、膝关节置换术,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骨科精英展筋续骨

通州区人民医院骨科成立于1950年,是拥有20多年历史的南通市临床重点专科,2017年成为重点建设学科。开展髋关节置换术30多年、膝关节置换术10多年,实力领先。现有执业医师22名,主任医师等各级医师配备齐全,半数为硕士研究生。护理人员42名,包含多种职称及专科护士,还有3名康复师。科室人员曾在多家知名医院进修学习,实力雄厚。

已经从医30多年的骨科主任医师周江,骨科及相关康复治疗技术精湛,曾多次在华山医院、上海六院等国内骨科领域顶级医院研修学习,先后在国家级、省级重点医学杂志发表论文10多篇。骨科主任医师曹飞还是南通市第六期江海英才第二层次培养对象、南通大学兼职副教授,获批南通市、通州区科技局科技项目各1项,南通市医学新技术引进三等奖1项,国家新型实用专利7项,发表论文4篇,主编、参编著作4部。

在骨科团队的通力合作下,通州区人民医院可熟练开展成人四肢骨折的复位内固定术、儿童骨折的弹性钉技术、复杂骨盆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全髋关节置换等,年收治住院病人3600余人次,年手术约3500台次,其中四级手术近四分之一。

他们不仅在临床实践中展现出卓越的能力,在学术上也有着深厚的造诣。在圆满完成临床工作的同时,认真完成南京医科大学、南通大学等医学院校的临床教学和基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并结合临床积极开展医学科研,近三年南通市级科研立项1项,通州区级科研立项4项,获得南通市新技术引进“二等奖项”1项。积极总结临床经验,近三年全科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0篇,其中核心期刊5篇,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9项。

给患者“骨气”,增患者“福气”

手术不是结束,恢复功能、回归社会才是最终目的。

冬日的清晨,走进区人民医院骨科病区,医护人员走进一间间病房,询问病情,指导病人怎么下床、如何走路、怎么发力……省级专科护士邱峰燕说,现代骨科不仅包括手术药物治疗,还包括运动功能康复治疗。经过几年的积累,医院形成了以护士为主导的骨科康复一体化模式,有效解决骨科手术后康复相关的问题,推进患者康复进程,缩短住院时间。

这一全新模式打破了原有的医患、护患“两条平行线”的模式,医护康各岗位融合发力,为患者摁下康复“快速键”。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个入院的骨科患者,都会得到一份“量身定制”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曾大叔因膝关节炎三年没下地行走,生活不能自理,非常痛苦。孝顺的女儿、女婿详细了解了区人民医院骨科的整体实力、关节置换手术的优势及成功案例,反复劝说,最终曾大叔同意接受手术。术前,周江团队对曾大叔进行了详细检查和多学科联合会诊,仔细讨论手术计划,制订详细的手术方案。最终,在麻醉科、手术室的配合下顺利完成手术。

要想快速康复,术后合理的运动锻炼是必不可少的。邱峰燕说,患者入院后,他们就组成医护康一体化工作团队,共同制订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创建护理日志,每日早晚开展医护康一体化查房,进行不同层面的精准评估,针对患者实际情况制订个性化患者康复计划,开展个性化健康知识宣教和康复疗效监控,予以相应康复指导和关节置换术后首次下地等适应性、功能性训练。

术后,医护康三方每天密切关注曾大叔的康复及疼痛情况,并指导他进行功能锻炼。术后第二天,在助行器辅助下,曾大叔就下地行走了,他兴奋地说:“真的多亏了你们,我现在膝盖不疼了,走路也顺畅了。”出院时,曾大叔还得到了居家康复指导,加强自我效能管理。

“我终于能像正常人一样走路了!”“手术后,这么多年的疼痛一下子就走了!”“医生护士特别耐心,术前就一遍遍教我怎么锻炼,术后又陪我做康复,医者仁心在这里具象化了。”……一句句惊叹显真心,一面面锦旗表真情。周江说,患者的心意和认可是医护人员的责任和使命,他们将继续努力,给患者身体增“骨气”、生活添“福气”。(陆文 陆云芬)

标签:
责编:郭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