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市出台推进新型工业化2025年行动方案,提出全面实施“新型工业化十大行动”,推动全市制造业规模和质量迈上更高台阶,加快跨江融合、向海发展,建设现代工业名城,为南通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方案锚定2025年关键目标,力求在总量规模、转型升级、企业培育上实现新突破。总量规模方面,力争全年工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提升先进制造业比重,在省重大工业项目数与总投资额上位居全省前列,六大产业集群产值增速高于规上工业平均水平。转型升级方面,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50%,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增速快于规上工业1个百分点以上,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提升至70,争创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力争新培育4家省级领航企业、1至2家百亿级企业,新增5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5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市将全面实施“新型工业化十大行动”。
实施产业能级提升与科创人才引领行动,推动38个在手项目早开工、17个续建项目快建设,确保省、市重大项目全年完成投资超1100亿元,同时力争三年内培育3个超三千亿产业集群,今年新增15个江苏精品。2025年实施10项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建设超30家创新联合体,技术合同成交额超600亿元,同时深化产教融合,加速成果转化,新引入不少于150名省级以上人才计划人才。
实施扩大有效投入与海洋产业壮大行动,鼓励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开展30场供需对接活动,强化项目招引,确保2025年新签约并注册超5亿元和超3000万美元项目550个以上,同时保障产业用地不少于2万亩等。构筑涉海产业体系,打造“海洋装备之都、先进材料蓝海、新型能源绿岛”三张地标性名片,举办船舶海工产业展,推进一批百亿级项目。
实施集群筑峰强链、智改数转网联以及开放协同配套行动,提升船舶海工、高端纺织两大国家级集群,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推进“群链企”协同发展。大力推进智能化改造,2025年建设100家基础级、20家先进级、2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开发超100个“小快轻准”数字化产品,新建10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和20家5G工厂等。拓展国际市场,2025年新增300家跨境电商企业等,强化区域协同,提升与上海、苏州等城市的配套融合能力。
此外,还将实施两业融合发展、营商环境优化与绿色安全护航行动,围绕制造、服务、市场端发力,2025年省级以上两业融合发展试点和典型标杆累计超50家,规上生产性服务业营收超850亿元。深化涉企服务改革,成立市企业综合服务中心,优化惠企服务体系,举办超40场产业主题对接活动。加快绿色转型,2025年力争新增20家省级以上绿色工厂,打造一批(近)零碳工厂和园区,同时深化“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提升安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