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南通市通州区人民医院是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是通州医疗、医学教学、医学科研和健康保健的中心,一直以来,医院秉承“科技兴院、质量立院、人才强院、回报社会”的医院理念,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新时代科技创新和研究型医院建设为抓手,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为通州人民健康提供了可靠保障。
搭建平台,把科研“好环境”创造出来
多年来,通州区人民医院倾力搭建平台,倡导成立专业学会、主办承办学术会议,推进医疗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加强临床医学教育,促进科研成果落地开花,苦练内功,助力腾飞。
“我们要从完善科研管理体系、强化科研团队建设、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加强医工交叉融合、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等多方面推进医院科研工作。”院党委书记、院长陈建说。为此,该院大力实施“科技兴院”战略,给政策、给空间、给激励,在学科建设、科研等方面补齐短板,不断优化科研创新环境,健全科研创新激励机制、科研人才评价机制,着力引导医生既重临床也重科研,充分激发医务人员创新的潜力和活力,全面提升医院科技软实力。
医院先后出台了《科研组织管理制度》《科研课题申报与立项课题定期检查管理制度》等措施,明确科研管理的各项规定和流程,为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新增《科研项目奖励办法》《优秀新技术新项目奖评选方案》《科研成果转化激励办法》,对在科研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人员进行奖励,激发医务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和创造性。
厚植科研沃土,该院科研工作春色满园。2021年以来,通州区人民医院开展江苏省卫健委科研1项、江苏现代医院管理研究中心课题1项、江苏省药学会课题2项、江苏省营养学会课题1项、南通市科技计划项目39项,南通市卫健委课题57项,通州区科技局课题16项。以访问学者形式参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国家、省部级课题多项。获国家发明专利4个、取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90余项;获南通市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1个、三等奖22个、优秀中医药项目1个。发表学术论文304篇,其中SCI论文15篇、核心期刊论文13篇,出版专著2部。借助上海交通大学袁逖飞教授团队资源,组织撰写国家自然标书,拓展科研思路,提高科研人员“标书”水平。袁逖飞教授工作组完成小脑血管病课题,发表SCI论文1篇。骨科、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与袁逖飞教授工作组合作课题,完成6个临床课题的设计、3项课题的预算、数据采集,并与相关实验室签订合作合同,完成相关检验项目。介入性血管科加入中国县域医院出血中心联盟,在提高出血性疾病诊治的科学性、及时性、准确性、高效性、微创性方面取得长足发展。脑血管疾病诊治中心蒋海飞博士成功入选南通市首届青年医学专家培育对象,是县(市区)综合医院中唯一的人选。
聚育人才,把创新“竞争力”塑造出来
平台是基础,如何提升科技兴院的内生驱动力?答案是:人才。
人才的来源不外乎外引内育。通州区人民医院的做法是培养为主,引进为辅,引进后医院进行再培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每名新入职医护人员,都要进行“岗前培训”。普外科医生范小彧今年刚入职,他记忆犹新地说:“岗前培训包含了医风医德建设、等级医院建设、病案首页填写、病历书写规范、卫生法律法规、安全生产应知应会、医患沟通交流等各个方面,对我们后续的工作非常重要。”
区人民医院还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打造学习型医院。骨科是人民医院的老牌南通市重点专科,科室每周2次读片、病历讨论,并形成惯例,在全院推广。医院外聘专家每周以线上、线下等灵活形式对麻醉科、检验科等科室人员进行培训、指导。支持职工参加多渠道的继续教育,2021年以来,外出进修85人次,举办省、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40项。护理人员整体学历结构明显优化,本科及以上学历占93.86%,远超全省中位线80.8%和全国中位线74.3%。
目前,区人民医院有卫生技术人员1071人,其中高级职称285人,占26.61%,中级职称502人,占46.87%;博士研究生4人(在读1人),硕士研究生157人,江苏省第六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1人,南通市第四届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南通市第六期江海英才市级培养专项6人,通州区第二期“312培养工程”培养对象12人,76人次现任南通市医学会、南通市医师协会等相关分会副主任委员。
为进一步激发科研创新的一池春水,区人民医院组建科研小组群,通过“传帮带”“老带新”,激活创新动力,近3年39名带教老师通过考核获得省、市级师资培训证书,9人次获南京医科大学青年带教老师资质证书,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成长为科研的“骨干力量”。
好风凭借力。医院还柔性引进13名学科带头人,定期来院坐诊、查房、手术、带教指导,南通地区著名头颈外科专家、南通市肿瘤医院头颈外科主任蒋斌教授就是其中之一。普外科副主任医师陈扬锋说,蒋主任每次来院坐诊、手术、查房,不仅让通州患者就近享受了专家服务,解决了就医难题,也让他了解了最新的诊疗理念,拓展了诊疗思维,是十分珍贵的提升机会。
辛勤耕耘,把发展“强引擎”铸造出来
在“科技兴院”指挥棒的指导下,通州区人民医院科研质效稳步提升,也让更多科研成果从“书架”走向“临床”。
科研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临床。2021年以来,全院累计开展新技术、新项目70项,各科室一般技术达标率平均90%以上,重点技术达标率平均55%以上,开展限制类技术7项。全院四级手术、微创手术占比分别提高了9.75%和4.07%。日间手术覆盖了7个专科48个病种,占比35%左右。骨科、普外科、耳鼻咽喉科等多项适宜技术推广应用到基层医院。
学科建设是医院发展的制高点。而在人才的加持下,学科建设也有了长足发展的“引擎”。2024年,医院组织骨科、心血管内科、重症医学科3个专科申报江苏省级临床重点专科;21个南通市临床重点专科接受中期评估、1个建设专科期满复审;组织内分泌科、临床营养科、介入放射科、超声诊断科等4个专科新申报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引进了国际先进的MAKO机器人,独立开展机器人辅助下膝关节、髋关节置换手术20余例,手术更规范、更精准。此外,神经介入、综合康复、左心耳封堵、超声支气管镜等专科技术进一步成熟,较好地满足了通州百姓的就医需求。
区人民医院还积极打造智慧医院,让医疗插上“科技”的翅膀:“上车即入院”的“5G+急救医疗”信息平台,本地区率先上线的SPD系统,本地区率先开通的医保移动支付、跨省实时结报、入出院自助结算、医保“刷脸”服务新模式,实现线上咨询、诊疗、远程会诊的互联网医院建设,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手术……
通州区人民医院走出了一条学科发展、科研创新的融合发展之路,铸就了一面面守护人民健康的盾牌。陈建表示,医院将进一步优化人才选拔、培养、使用、激励机制,提升医疗科研能力,加快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深化与城市“三甲”医院的协作关系,持续提高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舒适、更优质的医疗服务。(陆文 陈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