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1月9日南通讯 珠算,是人类文化瑰宝。“中国珠算”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坐落于南通市濠河之畔的“中国珠算博物馆”馆藏的算盘乃国之拱璧。
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珠算历史的萌芽阶段可追溯至西周时代,经考古发现的“西周陶丸”是西周时期作计算用的算珠。自春秋至汉代,“算筹”成为中国古代的一种计算工具。东汉《数术记遗》记载:“刻板横为九道,竖以为柱。柱上一珠,数从下始”。从算筹、游珠算盘、筹码算盘的不断衍变,直至六朝末年改成珠算盘。北宋苏轼在《楞伽经》中写道:“后世达者,神而明之,如盘走珠,如珠走盘,无不可者”。北宋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卷末的赵太丞药铺柜台上,即绘有算盘的图形。这证明宋代已在民间流行使用算盘了。此后千百年来,珠算盘逐渐成为人们广泛适用的计算工具。
南通“中国珠算博物馆”现藏有历朝历代的算盘2000余件。算盘按用途可分类为:通用算盘、专用算盘、工艺算盘。
通用算盘,其形状一般呈长方形,以木制框、梁、珠。在结构上,内贯直柱,俗称为“档”,档上串珠。中间设梁,梁上两珠,每珠作数五;梁下五珠,每珠作数一。在算理算法上,普遍采用“五升十进”制。通用算盘有鼓形珠算盘、菱形珠算盘、定位算盘、折式算盘等。
中国珠算博物馆收藏有通用算盘1900余件,其中不乏清代红木算盘、清代盒式算盘、清代牛角珠算盘、民国挂式底板算盘等多件精品和珍品。
专用算盘多种多样,主要根据其功能予以制作和使用,有清代子玉款算盘、清皇宫台式算盘、清代天文历算专用算盘、民国中药铺柜台大算盘、盲人专用算盘等。
其中,清代子玉款算盘为清光绪年间官员周懋琦所制。周懋琦,字韩侯,号子玉。其藏书甚丰,后徙居南通州。周懋琦曾参与设计中国第一艘钢甲巡洋舰“平远”号,子玉算盘则是其在福州时为解决一般算盘无法满足造舰设计中遇到的大量复杂的计算问题而特别创制。子玉款25档和49档两款算盘的框梁上都镌刻着各级计量单位以及进位关系,其款式极为稀罕独特。
数位名称是华夏文化的标识。子玉算盘将众多数位名称集合在一款算盘之中,且融合了儒、道、释文化的内涵,实为罕见。自古以来,各种算盘林林总总,像子玉算盘这般构造奇妙、意蕴卓然超群的,唯此独有。
明代象牙算盘、清代微雕算盘、清代金质微型算盘、清代银质耳环算盘、民国玛瑙算盘挂件、民国珍珠算盘坠子、太极壁挂算盘、百眼筛佛字小算盘银锁挂件、紫檀大算盘……中国珠算博物馆陈列的各种工艺算盘多姿多彩、满目琳琅,令人叹为观止。
清代微雕算盘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骨质算盘。算盘小如瓜子,长0.6厘米、高0.3厘米、厚0.1厘米,上一下四珠五档,档如发丝,珠珠可动。其技艺可谓匠心独运、鬼斧神工。此款微雕算盘是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亮丽的明珠。
紫檀大算盘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紫檀算盘。其外框、梁和算珠均为紫檀木。紫檀大算盘长780.9厘米、高181厘米,每颗算珠重6.3公斤,共175颗,大算盘净重达1.8吨。步入紫檀大算盘展厅,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震撼力。
珠算文化源远流长。随着科技发展和时代进步,算盘作为实用工具将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珠算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非凡,博大精深的珠算文化仍将熠熠生辉。(孙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