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燃情+山海寄意 !2026年“江苏城门挂春联”征联本周冲刺啦
2025-11-26 17:16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张承辰  
1

从长江经济带的联家,到北疆草原的基层民警;从高校学子到银发群体,从海外游子到文学爱好者,万千联句跨越山海、汇聚云端,奔赴江苏的城门之间。特别要提醒的是,11月30日是 2026年度“城门(地标)挂春联 江苏开门红”征联环节的截稿时间,这意味着本周是创作的最后冲刺阶段。

“苏超热”点燃“创作热”

今年的征联创作中,“苏超”“体育”“竞技”等创作灵感词汇频现。

作为江苏体育文化的新符号,苏超联赛带来的城市热力和精神共鸣,在楹联创作者群体中持续发酵,成为跨地区联家的灵感源泉。

上海的洪善宽,是其中典型的一位。这位年过七旬的楹联作者,今年第一次完整观看江苏城市足球联赛,却由此找到了久违的“少年感”。在电话那头,老人声音洪亮:“苏超让我看到一种江苏的新‘精气神’,不只属于年轻人,也属于我们这个年纪的人。”

今年8月,他还专程从上海坐高铁到扬州,只为到现场看一场线下比赛。“现场体验太震撼了”,洪善宽回忆起那晚的情景时仍意犹未尽,他笑谈:“那种气势,让人有种‘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力量,内心很受鼓舞。”

他告诉记者,今年创作春联,自己格外希望把这种“充满活力的江苏气质”写进去。“体育精神本质是向上和坚韧的,与江苏的城市精神气质很契合。苏超的热力,也给我们这些‘老’创作者带来新灵感。”

来自湖北、浙江等长江经济带沿线的联家,也纷纷将体育、竞技、冠军城等元素纳入创作。有人写城市风貌,有人写体育精神,有人写产业发展,有人写文化自信,当代生活的真实热度与传统楹联的审美意境,在城门之间、楹联之中折射着时代脉动。

这种跨界写作,正是今年活动呈现出的鲜明新气象,文化活动不再只停留在传统表达,而是主动拥抱时代,让更多现实题材成为联句的“活水源头”。

情深意长 山海同心

如果说体育点燃了投稿者的创作热情,那么更多的作品承载着创作者对江苏的深厚情谊。

来自陕西西安的杂志理事刘朝杰,今年特别为江苏递上一副“马年春联”。他说:“马年将至,天马行空的意象,恰如江苏勇立潮头的精神写照。”

他的来稿,将古老城墙、时代强音、百姓期盼融合在字句之间,既有“浪漫情怀”,也有“实干豪情”。

“我们希望把江苏城市的发展写在联里,把一种昂扬向上的力量写在联里。让城墙,在辞旧迎新的时刻焕发新生命力。”刘朝杰说。

来自内蒙古乌兰察布的基层民警薛如平,对江苏怀着特殊的情感:“我与江苏因联结缘。”她说,家乡草原的长风,铸就她笔下的苍茫意象,而江苏的春水润泽着她心中的诗意。

她的春联中,既有草原辽阔,也有江南温婉;既有北疆的坚韧,也有江南文脉的细腻。“身为北疆的女儿,我想以城砖般质朴的文字,为江苏的千年城墙添祝福。”

“当骏马图腾遇上江南文脉,这样的联句,就像勒勒车的辙痕,载着草原的祝福驶入江苏的春天。”文字之间,情谊深远。

在高校群体中,投稿的年轻面孔也比往年更多。来自清华大学的学生韩奕,就是其中之一。他说:“我几次因旅游、会议到访江苏,对江苏有天然的亲近感。”他在创作中始终坚持一个原则:春联既要美,也要有社会温度。“春联是重要节庆里人们寄托对未来愿景的方式。它的社会功效并不比文学之美低,甚至有过之。”

在他看来,创作核心是一片诚挚的祝福,“只希望能有效传达出去。”

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却因为一副春联与江苏相遇、相连。这背后,是城市文化的吸引力,更是江苏包容、开放、温暖的气质所塑造的文化力量。

五大地标邀你多看一眼

征联已进入倒计时,五大城市地标仍有创作空间。为便于联家创作,主办方专门进行推介。

常州春秋淹城。目前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春秋时期地面城池遗址,淹城“三城三河”格局独具一格,古国文明与江南城市肌理在此交织。创作者可从“春秋风骨”“三城格局”“古国遗韵”“文明回响”等方向切入,表现千年城池的沉静与活力。

淮安金湖尧帝古城。“尧文化”发源地之一,古城承载着远古礼乐精神与水乡柔波。创作时或可结合“尧帝传说”“礼乐文明”“千年古城”“淮水风韵”等意象,在历史厚度与水乡柔美之间寻找交汇点。

泰州老街。“苏超冠军城”的老街巷,保存着江海盐商文化和市井民俗,砖墙斑驳、烟火氤氲。创作可聚焦“水城记忆”“市井风貌”“商旅遗韵”“古巷新声”,展现城市的发展活力、生活肌理与人文温度。

盐城大丰。这里是麋鹿的故乡、黄海湿地的重要生态区,也是红色记忆深厚的土地。可围绕“麋鹿家园”“湿地生态”“红色印记”“自然之美”等元素展开,突出生命之韧、生态之美、精神之光。

镇江西津渡。作为江南保存最完整的历史街区之一,西津渡集古桥、古塔、古驿道于一体,江河文化、市井风貌在此交汇。创作者可从“古渡烟霞”“江河要津”“人文汇流”“千年商道”等角度书写深厚底蕴。

无论书写春秋遗韵,还是吟咏江海文脉;描绘体育昂扬,还是勾勒生活烟火;呈现丝路风云,还是寄托草原祝福,期待海内外创作者的“一联之力”,与江苏热土共赴春意。投稿邮箱:2164713694@qq.com,咨询电话:025-58682027。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承辰

标签:
责编:华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