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追求、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为高校“青春大思政”建设提供了兼具厚度与温度的优质文化资源。推动非遗与高校大思政的深度融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文化传承使命的内在契合,更是新时代思政教育守正创新的必然要求。通过系统挖掘非遗的育人价值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网络阵地的全方位融合,不仅是高校育人模式的创新探索,更为非遗传承赋予了青春蓬勃的时代动能。将引导青年在触摸文化根脉中坚定文化自信,在传承创新中勇担时代使命。
全过程融入课堂教学主渠道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而情感培育则是非遗融入“青春大思政”的关键维度。通过第一课堂的系统化、沉浸式教学,引导学生深度感知非遗背后的技艺之美、人文温度和民族精神,在情感浸润中与非遗建立深度共情,从文化认同逐步升华为价值认同,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推动思政教育与非遗传承形成育人合力,让思政课堂更具吸引力、感染力与文化厚度。
一是融入思政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落实“以文化人”的核心课程,非遗作为蕴含丰富价值观的鲜活素材,既能为思政教学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能激活思政课堂的育人活力。思政课不仅要精准把握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还要深度剖析非遗案例所蕴含的“匠心”精神、“匠艺”内涵、“匠道”智慧,实现与思政理论的有机衔接。
二是融入课程思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要坚持同向同行,共同肩负起“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使命。专业课程立足自身的特点和教学需求,在课程内容设计和教学手段创新中找准非遗元素结合点,让文化传承自然融入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如《网络营销》课程助力非遗代表性项目雨花茶品牌推广,聘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为指导教师,构建“专业+非遗+思政”三维育人模式,通过项目式教学引导学生将理论转化为硬核技能,在助力非遗活化传播的过程中,真切涵养文化传承的使命感。
三是融入课程体系。将非遗相关课程纳入高校整体课程体系建设,充分挖掘高校学科特色和地域非遗资源,科学设置非遗必修课和选修课。一方面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等必修课,扩大非遗传播与普及范围。另一方面增设“金陵刻经印刷技艺”“桃花坞木版年画审美”等特色选修课,通过沉浸式体验打破传统课堂局限,形成层次分明、体验丰富的非遗课程群,推动文化传承从知识普及向技艺研习、学术探究、创新转化等深层次领域延伸,将非遗育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全方位融入校园文化主阵地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关键抓手。非遗传承的核心在于人的接续,“青春大思政”的根本在于人的培育,二者在“育人”的核心目标上高度契合。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推动二者同向同行、协同发力的关键路径。
一是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活跃力量,鼓励建设一批非遗传承类学生社团,既能充分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让社团活动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方面,以青年兴趣为切入点,让大学生主导活动策划、执行与传播全过程,深挖非遗与校园生活的契合点,在活动中汲取非遗蕴含的文化养分与精神力量,实现“自主参与式”传承。另一方面,常态化开展“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从非遗文化鉴赏、技艺学习到创新作品创作,搭建多层次、沉浸式接触平台,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并感知非遗的多元表达。
二是融入科创竞赛活动。将非遗项目融入“挑战杯”“互联网+”“紫金奖”等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学科竞赛及科研项目。鼓励学生从非遗的传承困境、文化价值中凝练选题,运用现代科技与设计理念提出解决方案,将竞赛项目转化为具有社会与经济效益的“落地成果”,使科创竞赛成为非遗创新转化的“孵化器”,深化大学生对非遗的理解,坚守文化根本、增强破解“卡脖子”难题的勇气。
三是融入社会服务实践。搭建非遗志愿服务平台,组建宣讲团、志愿服务队,提供记录技艺、宣传讲解等力所能及的服务,让青年大学生于日常实践中走近非遗、读懂非遗。同时,依托“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鼓励实践团队进乡村、进一线、进社区开展深度调研与智慧服务,通过实地学习技艺、了解传承现状和困境,剖析机遇与挑战、深入挖掘非遗文化价值。最终以田野调查、拍摄纪录片、撰写调研报告、形成实践论文等方式,以专业所长服务社会,为非遗传承贡献青春力量。
全天候融入虚拟网络新阵地
网络是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重要空间,是高校“青春大思政”的新阵地。推动非遗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要牢牢抓住网络新阵地,将网络这个最大变量,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最大增量,构建“网络平台持续宣传+作品创作深度参与+网络圈层广泛渗透”的网络传播体系,让非遗蕴含的文化基因与思政教育的价值理念在网络空间深度交融。
一是构建网络文化宣传矩阵。统筹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将非遗全面融入知乎、抖音、小红书等大学生群体聚集的社交网络平台,打造多维度非遗宣传矩阵。紧扣传统节日、“非遗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要节点,通过非遗短视频展示传统技艺的制作过程,联动微博超话、小红书等设置议题形成互补,持续展示非遗技艺、讲述传承故事、解读文化内涵等优质内容,形成立体化的网络宣传格局。
二是打造优秀网络文化作品。网络文化作品的创作和传播,已经成为大学生感知社会脉动、肩负时代重任的全新赛道。鼓励师生创作以非遗为主题的微电影、动漫、网文等高质量网络文化作品。运用青年一代熟悉的话语体系,对非遗进行创造性解读与传播,让形象更加年轻活泼贴近生活,润物细无声地育人于无形之处。如举办“大学生网络文化节”,打造一批充满正能量又深受大学生喜爱的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全天候不间断地宣传,进一步拓展非遗影响力。既让青年大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提升了参与感和获得感,也让非遗蕴含的正能量转化为网络传播的强劲流量,以活态传承的生动叙事巩固壮大主流舆论。
三是精准融入网络文化圈层。青年大学生的圈层化特征尤为明显,融入需要尊重大学生网络圈层文化的发展规律,进行精准化传播与引导。如为传统文化爱好者搭建线上交流社群,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专业教师在线解答;针对高年级的学生圈层,推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坚守事业的励志故事。通过融入不同圈层,实现非遗在网络社群中的渗透与共鸣,成为滋养青年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让网络空间真正成为非遗传承与思政育人的共赢阵地。
(南京财经大学 徐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