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质量(南京)大会的颁奖现场灯光璀璨,当“第五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的荣誉证书递到南京高速齿轮制造有限公司(简称“南高齿”)总经理顾晓斌手中时,他指尖的触感既沉重又滚烫。
作为土生土长的南京企业代表,在主场接过这份质量领域的国家级荣誉,顾晓斌语气坚定:“这个提名奖,是对南高齿五十余载死磕齿轮传动质量的肯定,更是‘中国智造’在全球装备领域站稳脚跟的缩影。”
金陵主场:接过国家级“质量勋章”
中国质量奖是我国政府在质量管理领域设立的最高荣誉,其分量堪比质量界的“奥斯卡”。该奖项评选标准严苛,既看重企业在质量管理模式上的创新性与可推广性,更考验其在技术突破、行业引领、社会责任等维度的综合实力。唯有那些既能沉淀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质量管理经验,又能为“质量强国”建设提供实践样本的企业,才能站上这一舞台。
南高齿入选,是对其在风电齿轮箱领域打破国外垄断、实现自主可控的认可,更标志着中国装备制造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已从“符合标准”迈入“创造标准”的新阶段。正如奖项评审专家所言:“南高齿的实践,证明了中国企业能靠自主创新与严苛质量,在高端装备领域从‘跟跑’逆袭为‘领跑’。”
会场内,掌声与镜头聚焦于这一时刻。从南京地方企业,到如今布局“国内+海外”八大基地的全球风电齿轮箱领军者,南高齿的名字与“质量”二字深度绑定。顾晓斌在领奖后接受采访时特意提及:“这份荣誉属于7000余名南高齿人,是老董事长奠定的‘对得起良心’的底色,是核心团队‘啃硬骨头’的研发精神和‘全程预防’的质量坚守。”
老党员注入质量立企的基因
提及南高齿的质量基因,绕不开一个名字——胡曰明。这位毕业于复旦大学、曾是外资企业总经理的老党员,用“家国情怀”改写了南高齿的命运,也为企业埋下“以质立企”的种子。
1998年的南高齿前身南京高速齿轮箱厂,站在了生死边缘。年产值长期徘徊在8000万,员工“五险一金”欠缴,40岁以下男性职工面临下岗危机。此时的胡曰明,早已是世界500强企业的高管,却因“给外国人打工心里不痛快”的朴素信念,毅然接下“救火队长”的担子。首月工资仅500元,他却毫无怨言,“企业要活,首先得把‘人’的劲头拧起来”。
胡曰明的破局从“抓市场、用人才”开始。在国有企业普遍按部就班的年代,他敢为人先,将中国大陆市场划分为七个区域,组建销售团队并明确“任务与提成挂钩”机制,让员工重拾干劲;面对“改制必裁员”的传言,他推进“三联动”改革,为员工涨薪,彻底扭转企业颓势。
如今76岁的胡曰明,手指摩挲着“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时,仍反复强调:“这辈子没干过惊天动地的事,就是对得起党、对得起员工、对得起良心。”这份“良心”,正是南高齿质量观的起点。他居安思危常对管理层说:“质量是生命线,如果哪天跌倒,一定是跌在质量上。”在他的带领下,南高齿从“求生存”到“谋发展”,从地方企业成长为全球布局的高新技术企业,而“以员工为根本、以质量为底线”的理念,早已融入企业血脉。
持久创新护驾质量不断前行
1992年,江西赣州走出的农家子弟何爱民怀揣冶金机械专业文凭走进南高齿。谁也没想到,这位青年会用33年坚守,陪伴企业实现“跟跑—并跑—领跑”的跨越,成长为全球风电齿轮传动领域的“标准制定者”。
在长达20多年的“跟随期”,何爱民把核心任务定为“学透技术底层逻辑”。为打通实践与理论壁垒,1996年他非脱产攻读南京理工大学工业工程专业研究生,白天泡在车间琢磨齿轮加工精度,手上油污未净就赶去上课;晚上梳理理论、推导公式,周末泡图书馆查前沿文献。
“国外技术再好,学不会原理永远只能跟跑”,他带着团队拆解旧件、反复测试,摸清国外工艺的核心规律,为后续自主研发筑牢“内功”。
2015年,风电行业遭遇传统滚动轴承“重量大、成本高、维护难”的痛点,轻量化滑动轴承成最优解却无成熟经验,这成为南高齿转向“并跑”的关键契机。何爱民牵头组建团队,从零开始搭建试验平台,每一个参数都要经上百次验证,报废的轴承试样堆满仓库。最艰难时,实验数据连续三个月无突破,有人提出放弃,他却举着报废试样鼓励:“每失败一次,就离成功更近一步!”团队调整材料配比与结构设计,优化实验精度,终在千次测试后突破技术瓶颈。
截至目前,搭载该技术的齿轮箱已生产8000台,不仅解决行业痛点,更吸引国外企业主动合作,南高齿实现“从跟跑到被追赶”的质变。
2019年起,南高齿迈入“领跑阶段”,背后是每年3-4%销售额的“刀刃式”研发投入。不爱多话的何爱民始终认为:“研发核心不是学历,而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曾有客户反馈齿轮箱振动噪声大,他带领团队摒弃“增重降噪”的常规思路,通过优化齿轮啮合参数、改进轴承预紧方式,在轻量化前提下将噪声控制在行业最优水平,还提升了承载能力。如今,南高齿产品以“更高可靠性、更短开发周期、更优性价比”的优势远销全球,何爱民又将研发视野拓展至水能、太阳能领域。
制机赋能让“质量”创造价值
南高齿对质量的敬畏,源自2006年一次“刻骨铭心”的主齿轮箱召回。当时因齿圈表面存在瑕疵,虽然问题在保质期后发生的几率也不高,但公司毅然决定召回几十台齿轮箱,直接造成数百万元损失,而当时南高齿的年营收仅3-4亿元。南高齿质量副总刘臻记忆犹新。“胡董事长当时说,‘钱能赚回来,信誉没了,企业就真完了’。”令人意外的是,这次主动“自曝其短”的担当,让客户看到了南高齿对质量的坚守,不仅没有流失合作客户,反而赢得了上亿元订单,为企业深耕风电市场筑牢了信任根基。
为将质量管控贯穿始终,刘臻牵头构建起“全程预防”的质量管控体系,核心理念便是“质量不是质量部门一个人的事,是全公司每个人的事”。这支规模达五百至六百人的质量团队,是仅次于生产系统的第二大团队,业务范围覆盖研发、采购、生产、售后全流程。
在研发阶段,质量团队便提前介入,从设计环节就测算齿轮强度、评估轴承寿命,避免后期出现设计性质量问题;面对早期齿轮箱断齿难题,团队深入排查后发现,根源在于国内钢材中存在非金属夹杂物,于是自主研发全自动探伤机,将钢材缺陷探测精度提升至0.5,这一数值不仅远超行业1.0的平均水平,还主动将探测数据分享给上游钢厂,助力其改进炼钢工艺,从源头彻底消除了断齿隐患。
在采购与生产环节,南高齿的质量管控同样精细严苛。采购环节推行的“铁三角”模式更是成为业内标杆,商务谈判、生产计划、质量管控三个团队协同作战,其中质量工程师(SQE)会直接驻场供应商端,从原材料进场到成品出厂全程监督检验,经过长期筛选优化,最终将供应商范围收缩至行业头部企业,部分核心供应商甚至实现了“免检”;生产环节,每个工厂都配备专属生产质量经理,从零件检验、理化测试,到装配调试、试车运行,再到最后的油漆喷涂、包装运输,连运输过程中的防潮措施、防颠簸保护等细节都严格把控,刘臻表示:“要让产品到客户手中时,和刚出厂时一模一样。”
此外,南高齿推动建立“多层次质量改善”机制。全员参与的CIP提案制度,一线工人提出的每一个合理化建议都能获得奖励;工程师的主导六西格玛改善项目,通过复杂统计分析进行问题改善,比如通过数千组运行数据的分析,找到影响失效的关键因子,解决问题。总监级攻坚小组更是“挂图作战”,刘臻坦言,曾为解决断齿问题连续多周失眠,“但当看到齿轮箱在风电场稳定运行,那种成就感比拿任何奖都开心”。
如今,南高齿的质量标准已从“符合设计要求”的1.0时代,升级为“让质量创造价值”的2.0时代——自主研发的QDAS统计软件替代了国外同类产品,规避了数据泄密风险,降低了授权成本;智能化检测技术的应用,更将每年切割试样的成本从千万元降至十几万元,真正让“质量”成为企业最硬的竞争名片。
肩负“中国智造”使命领跑全球
站在第五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的新起点,南高齿的未来蓝图,由现任董事长兼总裁胡吉春清晰勾勒:“这不是终点,而是我们向‘全球顶级装备制造商’迈进的起点。”未来的南高齿,将继续以“质量”为核心,深耕两大方向。
一方面,深化“智能化质量管控”。依托大数据模型,实现从原材料到售后的全生命周期质量预测,计划三年内完成“全零件无损检测”覆盖,让质量问题“提前预警、源头解决”。
另一方面,拓展质量价值边界,将风电领域的质量管理经验复制到水能、火力、太阳能等新能源装备领域,“不仅要做风电齿轮箱的‘全球第一’,还要成为多能源装备领域的‘质量标杆’”。
从1969年诞生至今,南高齿的五十余载,是中国装备制造业从“依赖进口”到“自主可控”的缩影。胡曰明的“良心”、何爱民团队的“攻坚”、刘臻团队的“坚守”,及7000余名员工上下齐心,共同努力,让“南高齿质量”成为“中国智造”的代名词。正如胡吉春在接受采访时所言:“我们会带着这份荣誉,继续死磕每一个齿轮精度,每一道工序的质量,让世界看到——中国企业,能造出最好的装备,扛起质量强国的大旗。”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华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