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京东集团成功竞得建邺区NO.宁2025Y05地块,京东集团南京研发中心正式落户建邺。项目选址河西中央科创区,紧邻阿里、小米等头部企业总部,打造百亿级区域中心和万人研发中心。
京东集团南京研发中心的落地,不仅是京东集团对南京市场的重要战略布局,更是建邺全力推动河西中央科创区建设,打造“科技创新承载中心、总部经济集聚高地”的关键落子。
今年初,建邺区提出在河西南打造创新动能强、产业规模大、影响辐射广的河西中央科创区。截至目前,阿里巴巴江苏总部、小米集团华东总部、恒生电子江苏总部等高能级总部项目落地,先后带动超80家生态链企业集聚发展。
大厂云集,产业势能初步形成
京东集团南京研发中心落地是一场久久为功、绵绵发力的招商佳话。去年6月,南京市人民政府与京东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于今年形成南京市与京东集团新一轮战略合作事项16条。其中建邺区负责建设京东集团区域中心等事项。
据介绍,项目将打造为京东集团区域中心,承担集中办公与研发职能。未来,这里将汇聚京东在零售、科技、金融等多个业务板块的研发力量,重点引入人工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等前沿领域的研发人才。
在此前举办的2025南京河西中央科创区生态建设推进会上,京东集团公共业务副总裁魏晓晖说:这绝非简单的办公场地扩建,而是京东立足南京、辐射华东、链接全球的“战略桥头堡”。未来,将成为京东在长三角的区域总部,更将打造为万人规模的“创新大脑”。
而京东并非首个青睐建邺的互联网巨头。今年7月,南京阿里中心正式开园,阿里巴巴旗下淘天、国际数字商业、菜鸟等江苏业务在此聚合办公;小米南京科技园去年已正式投入使用,将打造小米集团除北京总部外全国最大的研发中心。
目前,在河西中央科创区0.4平方公里核心区域内,已建成投入使用各类高品质产业载体、研发办公空间以及配套设施面积近150万平方米,初步形成高密度、高能级的产业承载平台。
头部企业引领,产业链群布局。短短九个月时间,锚定“数×智+”,河西中央科创区聚焦AI芯片、AI+交通、AI+金融等六大赛道,已落地阿里校友创业基地、毅达资本AI投研中心等创新服务平台,新增阿里、小米等生态链企业19家、人工智能企业11家。
广聚人才,“创新雨林”生生不息
前不久,在南京阿里中心飞碟广场,2025 Future·未来探索日暨建邺区青年大学生留“邺”专场招聘会热闹“开张”,40余家企业300多个优质岗位现场对接。
对于职场新人而言,价值实现背后的关键因素是“成长性”。而拥有更多应用场景的“大厂”,则成为人才流动的方向。
今年7月,从合肥工业大学毕业的吴云尧成功入职小米南京科技园,成为一名软件工程师。去年5月,他所在的合肥工业大学与小米集团联合打造的工程师训练营正式开营,通过15天的系统培训和考核,吴云尧成功签约小米软件工程师。
在小米,和吴云尧一样通过小米工程师训练营结业入职的毕业生还有很多。据悉,小米先后在江苏南京、安徽合肥、山东青岛等“三省六地方”的12所高校开设“工程师训练营”。去年以来,800余名南京高校应届毕业生加盟小米集团华东总部。
年轻人不断涌入,老朋友欣然回巢。在阿里校友人工智能创业对接会上,阿里巴巴控股集团不动产管理部华东区域总经理曹玮道出“校友回家”活动的初衷:通过“生态资源+技术赋能+政策支持”全链条服务,让校友们一起连接起来。
阿里校友会江苏分会联合发起人张杰透露,南京及周边的创业校友超700人,还有不少校友具备南大、东大校友与阿里校友的“双身份”。
涵养生态,产业城市“双向奔赴”
大厂和建邺的“双向奔赴”,背后是产业生态的相互成就。在建邺,园区里每一栋楼宇一楼显眼的位置,都挂有“小莫”公示牌,这是建邺区为企业量身打造的“专属客服”。在2024年度南京市作风建设满意度评议中,“小莫”服务企业案例获评全市作风建设十佳案例之首。
为积极响应企业需求,4个月前,河西中央科创区“亲清·政务港”在南京阿里中心启动运营,将行政审批、税务服务、社保服务等32项高频事项集中到企业“楼下”。
作为南京人口结构最年轻的城区,建邺区常住人口中17岁至40岁的年轻人占比超过三分之一。抱着“减负”的初衷,建邺区将9家公办普惠托育机构“嵌入”到新城科技园、江东商贸区、中央商务区以及生态科技岛产业园区内,服务企业900多家,让职场父母轻松实现“楼上上班、楼下带娃”。
为精准契合高素质年轻产业人群的生活与消费习惯,河西中央科创区周边3公里范围内,南京国际友谊公园、南京国际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相继落成。今年7月,南京金陵天地正式开业,迅速跻身南京热门商业地标。
《河西中央科创区建设(2025—2027)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7年,河西中央科创区力争带动建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及相关产业营收超1000亿元,新增各类产业人才超10万人。建邺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以“金融+AI”双轮驱动高水平建设河西中央科创区,打造“大厂+大学+大所”科创产业生态,力争形成软件信息、“人工智能+”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