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氏古谱揭秘:六合新禹河竟是古扬州邗沟4000年前的古水道
2025-11-11 15:35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童金德 杨有祥  
1

中国江苏网讯  11月9日,“方氏祖根在六合”文化研讨会上,一项结合方氏古谱、考古实证与地理变迁的考证成果引发关注。专家学者通过比对方氏古谱记载与六合方山周边地形地貌,确认今六合新禹河流域即为“古扬州邗沟”遗存。这一古邗沟距今约4700年,较春秋吴王夫差开凿的扬州城北古邗沟早约 2200年,为江淮地区水利起源研究提供了新的实物与文献支撑。

时空锁定:方山地质与考古的双重印证

六合方山是亿万年前火山喷发形成的塌陷式火山,山顶凹陷处为火山口,是全国保存最完好的火山地质遗址,已被南京大学列为地质实践基地。其海拔188 米,因扼守长江航道,在古代水运时代成为天然的“航行灯塔”。全国现存20余个名为“方山”的山体,仅六合方山自历史记载以来未变更名称,这为古谱地理定位提供了稳定坐标。

1984年8月,六合区程桥大墩子遗址的考古发掘,为六合古邗沟的年代提供了关键佐证。该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出土磨制石器、夹砂红陶残片等遗存,其年代与六合古邗沟约4700年的时间线高度吻合。这一发现将江淮地区人工水道的起源时间大幅前推,印证了该区域作为水利文明发源地的历史地位。

南北朝诗人沈炯在《长安还至方山怆然自伤》中写下“淮源比桐柏,方山似削成”的诗句。诗句既精准描述了方山“四面皆方”的独特地形,也间接反映了方山作为南北交通要冲的地理意义。这种地形特征使方山在古代常成为军事与交通节点,进一步佐证了其周边水道的重要性。

水利传承:从大禹治水到隋唐水系整合

2020年《古都南京》记载显示,新禹河实为禹王河遗存。相传大禹导淮入江时,利用自然水系开凿禹王河,河道经盱眙、天长延伸至六合,最终在横梁境内方山附近汇入长江。清光绪《盱眙县志稿》明确记录禹王河“导淮入江”的功能,且提及明代该河道因保护明祖陵风水被截断,至清代康熙年间故道仍有留存。

学者蔡明义、张德贤的研究指出,禹王河在六合段直接利用古邗沟作为基础河道,形成“自然水系+人工开凿”的复合水道模式。清考据学代表人物阎若穰在《潜邱札记》中进一步印证了这一历史脉络: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开凿禹王河山阳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又对禹王河进行疏浚,将古邗沟整合纳入更大范围的水利系统。自此,六合古邗沟逐渐融入整体水系,其原有名称与河道形态慢慢湮没于历史。

如今的新禹河仍承担着水利功能。2024年实施的新禹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涵盖河道清淤、岸坡防护等工程,既改善了水生态环境,也让这一古邗沟的“活态遗存”持续发挥作用,成为连接古今水利文明的纽带。

三重逻辑:六合古邗沟的历史消亡之路

六合古邗沟从历史记载中淡出,存在清晰的三重客观原因。其一为名称替代,禹王河在六合段的使用的过程中,逐渐取代“邗沟”的原始称谓,明代洪武年间为保护明祖陵风水,河道被人为截断,原有水道功能开始分化;其二是河道改造,1975年六合县对禹王河实施疏浚裁弯工程,原始河道形态被彻底改变,同时“禹王河”正式更名为“新禹河”,与古邗沟的直接关联进一步弱化;其三为文献缺位,方氏古谱中关于“古扬州邗沟之东方山府地”的关键记载,未被后世地方志广泛收录和传播,而扬州城北古邗沟因与吴王夫差开凿的历史事件相关联,成为后世关于“邗沟”的主流记忆。

多重因素叠加下,六合古邗沟的历史身份逐渐被遮蔽,仅在方氏宗族记忆与部分小众文献中留存痕迹,直至此次文化研讨会通过多学科考证重新浮出水面。

谱牒价值:宗族记忆与文明实证的互文

方氏古谱在此次考证中发挥了核心作用,其学术价值得到专家学者一致认可。唐初汪行忠所著《唐奉敕修方氏宗谱序》,不仅明确记录了方氏发源地为六合方山,更折射出唐代谱牒制度的官方属性。该宗谱记载,方氏自始祖方雷氏起,历经周大夫方叔、汉太傅方望、晋关内侯方藏等历代先贤,形成“衣冠蝉联”的世族传承脉络。南宋史浩在《琅邪王氏宗谱序》中提及汪行忠曾参与编纂唐代《氏族志》,进一步印证了其在谱牒学领域的权威地位。

作为方氏发源地的六合方山,如今已成为集地质价值与文化意义于一体的重要载体。全国保存最完好的火山口地质遗址、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元年的梵天寺遗址、“方山十景”等自然与人文景观,共同构成了历史与现代对话的窗口。而新禹河作为六合古邗沟的直接遗存,流淌千年仍在诉说着江淮地区水道变迁的历史。

此次方氏古谱与六合古邗沟的考证,不仅厘清了一个姓氏的源流根脉,更呈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微观缩影。从新石器时代的聚落遗存、大禹治水的传说实践,到隋唐时期的水利系统整合、明清以来的河道变迁,六合古邗沟的历史层累,清晰折射出江淮地区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战略地位。而方氏宗谱的存续与考证,则印证了宗族记忆与官方史志的互文关系——唯有将考古实证、文献考证与地理变迁相结合,才能更全面地还原历史真相,激活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童金德 通讯员 杨有祥

标签:
责编:郭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