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紫砂的温润遇见药学的严谨,当苏绣的精巧碰撞青春的创意,一场非遗与高校的文化之约在中国药科大学温情上演。11月9日,恰逢中国药科大学建校89周年,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中国药科大学携手,将10项涵盖国家级、省级、市级的非遗精品项目搬进高校,以沉浸式展示、互动式体验为载体,让千年匠心与青春活力碰撞出别样火花,为校庆增添了浓厚的文化韵味。
活动现场,每个展位前都悬挂着项目介绍展板,实物展品、图文资料整齐陈列,从雅致精巧的苏绣作品、古朴温润的宜兴紫砂陶器,到香气氤氲的徐州香包、流光溢彩的南京金箔制品、匠心独运的脂粉制作,再到憨态可掬的南京面塑、色彩鲜艳的老虎鞋,每一件非遗作品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引得学生们驻足。
中医蜂针、金陵竹刻、金陵刻经印刷技艺等展位也各具特色。中医蜂针传承人现场讲解蜂针疗法的原理与应用,展示穴位定位技巧;金陵竹刻传承人手持刻刀,在竹片上精雕细琢,线条流畅的图案逐渐浮现;金陵刻经印刷技艺展位上,雕版整齐排列,传承人指导学生们体验刷印过程,油墨的清香与纸张的质感交织,让人沉浸式感受传统印刷的魅力。
每个展位旁的体验区都座无虚席,同学们在传承人的手把手指导下,兴致勃勃地参与手工制作。穿针引线学苏绣、揉捏陶土做紫砂、飞针走线绣香包、勾勒线条刻竹片,大家都很专注投入,不时有同学举起刚完成的作品相互展示,脸上洋溢着满满的成就感。
“这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接触非遗技艺,太震撼了!”来自药学专业的李同学拿着亲手制作的紫砂小杯,难掩兴奋之情,“原本以为非遗离我们很遥远,今天才发现它就在身边,既可以欣赏又可以亲手创作。尤其是看到紫砂制作中‘精益求精’的匠心,让我联想到药学研究中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这种精神共鸣让我收获很大。”
除了热闹的展示体验区,下午在图书馆博文报告厅举行的“萃取与凝练:匠心对话”微访谈同样精彩。徐州香包传承人井秋红、苏绣(精微绣)传承人赵红育等四位业界大咖与师生代表面对面,围绕“非遗传承的当代挑战与创新路径”“非遗与高校文化育人的双向奔赴”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为青年学子解读非遗传承的密码。
此次活动不仅让师生近距离感受了非遗的魅力,更搭建了传统文化与校园教育融合的平台,让匠心精神在青年学子心中生根发芽,为非遗传承注入了青春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