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江苏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肖延川,江苏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德带领相关职能处室(单位)负责同志走进省《政风热线》直播节目,现场回应群众诉求,答疑解惑。
今年秋收期间,江苏多地降雨频繁,导致新收水稻水分含量超标,不符合收购标准。有种粮大户反映,当地缺乏晾晒场地,又不了解烘干服务渠道,即便找到烘干点也要面临排队久、收费高等问题,丰收后的粮食变现陷入僵局。
政风热线记者此前在走访调查时发现,宿迁市的种粮大户无奈之下把粮食晾晒在交通道路的一侧,盐城市部分种粮大户也因为预约不上烘干房,只能让水稻滞留在田地里无法收割。盐城大丰区草堰素红土地专业合作社承包人告诉记者,现在帮农户烘粮需排到下个月(12 月)2 号前后,如果量大,可以跟公司业务一样收6分钱一斤。虽为政府出资的农民合作社,价格上对农户并无优惠。
对于各地粮食部门设立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宿迁、盐城等地的种植户感知度并不高,部分种植户称并不知晓粮食部门的烘干服务配套,宿迁市宿豫区发改委粮食科工作人员表示政府没有定点的烘干场所。在盐城市大丰区一家由江苏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挂牌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内,记者了解到农户在此烘干粮食价格与社会上的烘干房一样,并无优惠。
但是,盐城市发改委监督检查处处长孙建光在现场电话联线中回应,盐城市目前建有56个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加上农业农村部门牵头建设的7400多台烘干机、1000多个烘干点,日处理量将近15万吨,“理论上能满足本地烘干需求”。他表示,国资服务中心实行成本价收费,电烘干含除杂服务仅收0.025 元 / 斤(水分30%以内),油烘干收费0.05 元 / 斤,均低于社会烘干点价格,且对散户和种粮大户一视同仁。
针对采访过程中暴露出的部分基层工作人员对服务流程不熟悉、农户对政策知晓率低、部分粮食产后服务中心设备布局与散户需求衔接不畅等问题,孙建光坦言,可能是机构改革后宣传力度不足,且农户对收费标准存在误解,认为国有企业与社会机构的服务成本存在差价。目前盐城已成立5个工作指导组,下沉建湖、阜宁等地督导,确保烘干服务全覆盖。孙建光明确表示,省、市合资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不允许外包,不存在外包经营、自负盈亏的情况。
江苏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李德在《政风热线》节目直播现场,进一步披露了全省情况。全省现有220 家粮食部门认定的产后服务中心、6100多个农业部门建设的烘干点,但220个国有服务中心多为2018-2019年建成,部分设备已老化,且单台处理量较大,难以满足散户“小批量、即时性”的烘干需求。
“极端天气下,我们的产后服务能力不足。”李德表示,江苏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正协调中央和省级财政,推进烘干设备提档升级,同时要求国有服务中心 24 小时开机,优先保障农户烘干需求。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江苏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肖延川补充道,目前全省国有烘干设备已超负荷运转,全力应对秋收烘干高峰。
“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是民心工程,不能让惠民政策悬在空中。”《政风热线》节目邀请的观察员邱建新在建言时认为,“需压实属地责任,明确为民服务标准和优先保障机制,同时搭建高效服务平台,整合烘干资源,公开预约渠道,避免政策不知晓、服务排不上的尴尬,让政策红利直达种粮户。”
新华日报・交汇点问政记者 王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