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来华赋能银发健康,产学研交流加速成果转化
2025-10-17 16:26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中国江苏网讯 氧气,作为生命存续的核心要素,其感知与调节机制的破译始终是医学领域的重大命题。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格雷格・伦纳德・塞门扎(Gregg L. Semenza)教授凭借对缺氧诱导因子(HIF-1)的开创性发现,为人类理解生命适应机制打开了全新窗口,荣膺诺奖桂冠。如今,这位国际顶尖科学家应邀再度来华,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浪潮中,为中国银发健康事业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格雷格・伦纳德・塞门扎

诺奖之路:解码生命氧感知的科学基石

作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医学院、国家艺术与科学院三院院士,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塞门扎教授的科研生涯始终聚焦于生命系统的氧气利用与调节机制研究。2019 年,格雷格教授凭借“细胞感知和适应氧气供应”课题,共同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一成果被诺奖评奖委员会评价为“揭示了生命中最基本适应性过程的机制”,为理解氧气影响细胞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石。

该项突破性发现始于上世纪90年代对红细胞生成素(EPO)基因的研究。当时科学界已观察到缺氧会刺激 EPO 分泌以促进红细胞生成,但对其调控机制一无所知。格雷格教授率先探索这一现象的分子基础,最终发现了一种能在缺氧环境下启动特定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复合物,并将其命名为缺氧诱导因子(HIF-1)。在后续研究中,格雷格教授最终构建起细胞氧气感知的完整通路,解释了从高原适应、伤口愈合到肿瘤生长等诸多生理与病理现象的分子本质。

产学研融合:从实验室到临床的价值跨越

截至目前,格雷格·塞门扎教授的科研成就早已超越理论范畴,其发现的产业转化价值在全球医药领域得到充分印证,“基础研究—临床转化—产业应用”的高效路径,彰显其科研理念的实践价值。格雷格·塞门扎教授始终强调:“科学的初衷就是把实验室理论运用到实际当中”,这种与产业界的深度互动,使其研究成果能够快速转化为造福患者的医疗产品。从揭示分子机制到开发临床药物,他的工作构建了现代医学转化研究的典范,为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创新模式。

中国之约:从呼吸科研到银发健康的深度布局

塞门扎教授与中国科研的缘分由来已久。2025年5月,他应钟南山院士邀请到访广州医科大学,深入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开展学术交流,围绕HIF-1在呼吸慢病及肺癌的基础与转化研究达成合作共识,开启了国际顶尖智慧与中国呼吸医学优势资源的深度对接。短短半年后,他将再度启程来华,履职享佳集团首席科学专家并参与第二届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此次合作既是其对中国银发健康产业发展潜力的认可,更是响应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实践。

值得关注的是,塞门扎教授此次来华期间,还将与国内多所顶尖大学、三甲医院及制药企业的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开展系列产学研交流活动。这种 “国际专家+龙头企业+科研机构”的协同模式,有望加速基础研究成果向银发健康产品、临床治疗技术的转化,为我国健康老龄化事业提供全新解决方案。

全球视野:健康中国战略下的国际合作新范式

当前,我国正处于健康老龄化战略实施的关键阶段,3.1亿老年人群的健康需求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塞门扎教授不仅为健康中国战略的推动注入了诺奖级的科研实力,更搭建起中外健康科技交流的桥梁。其研究成果在肾病治疗领域的成功转化经验,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以基础研究突破为引领,以产学研融合为路径,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实现医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标签:
责编:季昱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