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暴雨中坚守一线,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红十字志愿者”闪耀苏超赛场
2025-10-11 12:44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中国江苏网讯 10月4日晚,当“苏超”南京队对阵连云港队1/4决赛的哨声划破南京奥体中心的夜空,赛场上球员霸气出击、酣畅淋漓,数万名球迷欢呼呐喊、喝彩连连,而在赛场内外还有一群身着“红十字”标志T恤的身影化身“安全屏障”,以专业保障与暖心服务,成为赛场上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其中有一位身影笔挺的男生站在场边,时刻关注赛场内外。他是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与智能工程学院2024级学生闫浩霖。这是他第五次站在苏超的医疗、赛事保障岗上,带着红十字救护师资证和满腔热忱,在绿茵场边写下了最动人的青春故事。

烈日下的坚守

“比考试还紧张!”谈到第一次参加苏超联赛志愿服务的心情,闫浩霖说。7月5日,“苏超”南京队对阵苏州队,南京奥体中心来了6万余观众,他和其他的红十字志愿者守在看台的各个救护点。那天地表温度近40℃,工作服穿上5分钟就湿透了,可他的眼睛根本不敢移开赛场——入场处、通道拐角、看台上,每个地方都可能有突发状况。开赛不久,看台上突然有人喊不舒服!他背着急救包冲上去,是位阿姨,脸色发白、呼吸急促。他赶紧把她扶到通风处,第一时间判断是闷热导致的轻度中暑,一边快速给她物理降温,一边递上解暑药。十几分钟后阿姨缓过来,拉着他的手说“小伙子,多亏有你!你教我的中暑应急办法,我记下了,以后碰到别人不舒服也能搭把手了。”那一刻,他突然懂了“守护”两个字的分量。

大雨后的忙碌

“雨再大,也大不过大家看球的热情!”谈起那天突如其来的暴雨,闫浩霖记忆犹新。9月6日晚,“苏超”第11轮南京队对阵徐州队,南京奥体中心依然座无虚席。就在开场前,一场大雨不期而至,湿滑的地面成了观赛路上意想不到的“拦路虎”。中场休息时,一位观众来到通道外的医疗点——她在赶来的路上不慎滑倒,脚踝扭伤,很快肿了起来。闫浩霖和几位医护人员、志愿者立刻围了上去,一边用冰袋为她轻柔地降温消肿,一边耐心讲解扭伤后应急处理小技巧。那晚,他和志愿者伙伴们接连为多名擦伤观众清创包扎,从轻伤处理到知识传递,这抹“志愿红”在雨夜里格外温暖。“看到大家能安心享受比赛,再热再累都值。如果能让他们多懂一点急救知识,就更有意义了。”他轻描淡写的话语里,藏着比“守护”更远的远方。

看台上的底气

想要成为苏超红十字志愿者,门槛并不低:必须持有红十字救护师资证或救护员证。闫浩霖利用课余和假期,主动考取了双证。“想成为能教别人的人,先得让自己的技能更扎实。”他说。考取师资证的念头,源于一次区级应急救护比赛。那场比赛中,他虽取得佳绩,却深刻意识到:“越是深入实践,越感到急救知识的浩瀚,自己学得还远远不够。”也正是那场比赛,让他萌生了“把技能传递给更多人”的念头。随后,他参加了赛事专属集中培训,从运动损伤处置到观众突发状况应对,每个细节都反复演练。最终,他凭借扎实的理论与实操考核,带着满满的底气,穿上了那身印着红十字的志愿者服。

骨子里的担当

守护的意义,从不局限于赛场。9月19日,闫浩霖在校门口偶遇一起车祸:两名骑行者相撞,一人腿部流血,一人手臂疑似骨折。他毫不犹豫上前,冷静判断伤情、安抚情绪,用急救包清洁伤口、压迫止血,并协助联系家属与交警,直至120赶到才默默离开。事后有人问他是否害怕,他回答:“学了这么多急救本领,就是为了在有人需要时能站出来。这是本能,也是责任。”

这抹跃动在苏超绿茵场边的“志愿红”,是闫浩霖的青春答卷。在校园里,他是专业排名第一的一等奖学金获得者,是同学眼中的“学习标杆”;在运动场、竞赛场、社团中,他以全面发展的实力诠释青春的多彩;在大学生事务与发展中心,他像一颗“螺丝钉”,细致高效地处理咨询2000余人次,精准保障会务,成为老师信赖的帮手。他用自己的行动,生动诠释着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修德敏行、博学多才”的校训精神。

未来,学校将继续培育更多这样的青年,让他们带着救护技能与担当,在更广阔的天地中播撒急救的种子,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青年荣光。

标签:
责编:郭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