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节期间的南京,秦淮流韵,钟山含翠,千年文脉在如织的人潮中悠然吐纳,素有“金陵第一园”美誉的瞻园,便是一例。
这座始于大明中山王徐达的府邸花园,历经明清变迁,从王侯居所到布政使衙署,位列“江南五大名园”。
南假山是瞻园的一大看点,“南山”间嵌入一个“假”字,本就耐人寻味。这是上世纪 60 年代由古建筑泰斗、东南大学刘敦桢教授亲手擘画的艺术杰作,素有“南京群玉峰”的雅称。它采1800吨太湖石之精华,融“土包石、石包土”的古法匠心,将北方山岳之雄浑与江南丘陵之灵秀完美熔于一炉。观山势,前低后高,主峰、次峰、绝壁、洞龛一气呵成,脉络清晰,气势磅礴。
若说山顶跌宕的清泉,如碎玉飞花,那么山腰溶洞,垂蔓的苔痕与扑面凉意,便恰是幽玄入口。山脚下,步石如扇骨般将水面悄然划分,替代小桥而更添层次。游人行走其上,仰视峭壁飞瀑,如置身于千仞绝壁之前。令人称绝的是,那绝壁竟借鉴苏州林屋洞之章法,做成洞龛之形,虽距水榭仅22米,却毫无局促之感,反显深邃无穷。刘敦桢教授当年更以宋代马远笔下的山水画为灵感,削山为陡峭之态,依画理配置花木——海棠、石榴的明艳,紫薇、红枫的绚烂,银杏、黑松的苍劲,与嶙峋山石相依相生,真正达到了“片山有致,寸石生情”的化境。
玉峰前“静妙堂”三字匾额出自当代草圣林散之手,其弟子单人耘所撰的楹联悬于两侧,上联“噫!石本多情,不言何憾,萦丘壑,绘烟霞,镇日静观同啸傲”,下联“嘻!水能益智,其乐无穷,潜蛟龙,藏宇宙,毕生妙想此淹留”,为南假山做了磅礴且精妙的立体注脚。
南京作为“世界文学之都”,文学气质早已超越了书斋与纸页,深深嵌入城市的肌理与呼吸之中。这座城市曾诞生了《文心雕龙》《红楼梦》等煌煌巨著,当下依然在用专业标准与热忱的文化情怀,守护、讲述并活化着每一个动人的中国故事,让静态的历史遗存,成为可游、可感、可思、可悟的活态文化。(王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