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场关于坚守与温度的对话
2025年9月23日下午,一场以“十年坚守,点亮平安之光”为主题的平安志愿服务交流研讨会,在南京市栖霞区燕子矶街道平安志愿服务站温情举行。这是一次对十年耕耘的深情回望,更是一场面向未来的思想碰撞。江苏法制报全媒体政法新闻部主任陈广娟、南京市平安志愿者联合会秘书长葛颖、栖霞区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俞正东等嘉宾,与街道优秀平安志愿者代表齐聚一堂,共话志愿服务的初心与未来。

十年蝶变:从“106人”到“平安新城”的生动实践
交流研讨在燕子矶街道办事处主任程海博的欢迎辞中拉开帷幕。会议由街道平安法治办主任、平安志愿者分会负责人刘小军主持,他以“缘起—探索—升华—成效—创新—保障”为脉络,系统回顾了燕子矶平安志愿服务的十年非凡历程。
一组数字,见证了这场深刻的蜕变:志愿者队伍从2014年协会成立时的106人,壮大至今日的8240人,增长近80倍,织就了一张“从街头巷末生长出来”的群防群治精密网络。与之呼应的是,居民安全感与满意度从76%跃升至99%,万人发案率下降超60%,昔日的“化工重镇”已精彩蝶变为令人安心的“平安新城”。
刘小军介绍,十年的核心经验在于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将居民的“痛点”精准转化为志愿服务的“焦点”,孵化了“志愿凌晨巡”“幕燕守望岗”“祥和热心人”“解忧杂货铺”“法律零距离”等一系列立得住、叫得响的服务品牌。近年来,服务内涵持续拓展,聚焦“一老一小一新”,推动“志愿+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实现了从单一治安守护向全域民生服务的格局之变。
初心闪耀:聆听来自一线志愿者的动人故事
随后的交流环节,在陈广娟主任一系列“为何参加、何以坚持、家人是否支持、组织魅力何在、激励保障政策、发展内核动力”等直抵人心的提问下,三位志愿者代表的分享,让“志愿精神”变得具体而鲜活。

“被需要,是我最大的价值”——南京市最美平安志愿者康宁的故事,诠释了“坚守”的重量。身体不便的他,因更懂被帮助的珍贵,于2015年主动加入“志愿凌晨巡”。“居民一句‘有你在,我们安心’,就是十年夜巡最大的动力。”在他的影响下,妻子也成为志愿者,家人的支持是他最坚强的后盾。
“用真心,才能换来同心”——南京市最佳平安志愿服务组织负责人曹秋荣,分享了“组织者的魅力”。他通过建立“能人档案”,发掘社区律师、医生等特色资源,组建各类“帮帮团”。他的理念是:“不要命令要动员,不要管理要服务”,激发每个人的善意与特长,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区治理良性循环。
“小事做实,就是最好的动员”——南京市最优平安志愿服务组织工作者余桂芳,道出了“动员的秘诀”。她认为关键在于“让奉献被看见、让付出有价值”。从协调安装监控、完善充电桩,到建立微信群即时互动,再到作为文艺团“五朵金花”之一传唱志愿之歌,她让“我志愿、我光荣”的氛围在社区蔚然成风。

展望未来:让志愿之光薪火相传
程海博主任在总结中指出,志愿服务,贵在坚持,成在创新。燕子矶志愿服务的生命力,源于对地域人文的深刻理解和与时俱进的创新。街道始终将平安志愿作为基层治理的重点,不断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注入新内涵。
燕子矶街道党工委书记刘文刚表示:“志愿服务很多都是点滴小事,但涓涓细流终将汇聚成海,形成强大的社会正能量。”下一步,燕子矶将继续擦亮“幕燕守望”品牌,为更高水平的平安建设注入活力,书写平安大美燕子矶的新篇章。

陈广娟主任深有感触地表示,燕子矶的经验证明,志愿服务的核心生命力在于真实的需求回应、有效的组织动员和温暖的人文关怀。只有让志愿者有获得感、幸福感,志愿精神才能薪火相传。

会后,与会嘉宾参观了“幕燕守望”志愿服务馆,在一件件实物、一张张图片中,切身感受志愿服务十年来的温暖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