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楼下就是露天垃圾池,夏天味儿大,现在改成了带热水的垃圾亭房,扔垃圾都成了舒心事儿!”家住南京栖霞街道南炼新村的王大爷,指着楼下崭新的垃圾亭房笑得眉眼弯弯。这处变化,正是南京市栖霞区栖霞街道推进厂居社区转型的生动缩影。
作为承载南京工业记忆的重要区域,栖霞街道下辖5个传统厂居社区,2.6万常住人口中企业退休职工及家属占比超50%。随着“三供一业”移交、企业拆迁改制,“单位人”转“社区人”的身份断层、设施老化、政企协同断裂等难题逐渐凸显。如何让老厂区留住记忆、让新邻里凝聚温情?栖霞街道以“居民幸福感”为导向,创新“议、评、展、联”四步法,走出了一条厂居转型的标准化路径,让老工业社区焕发新生。
“议”聚共识:从“旁观者”到“当家人”
“石油二村健身广场要改造,墙面怎么修、加哪些设施,咱们都说说!”在南炼新村社区的“邻里‘微剧场’幸福‘议事厅’”里,居民们围坐讨论的场景,如今在栖霞街道厂居社区随处可见。

为让居民深度参与社区治理,街道搭建“线上+线下”双线议事体系:174个基础网格织密民情网,“万千百十”行动推动网格员入户、党员结对居民;“网格吹哨、科室报到”机制加速诉求落地——去年炼油厂生活区公交场站建设中,楼栋议事会收集的23条建议被采纳,新增的便民座椅、遮雨棚成了候车“暖心角”。

各社区还打造特色议事品牌:江南水泥厂社区“银杏树下话江南”,围绕工业遗存活化议事;栖化新村社区“有话您请说”,解决20余起垃圾分类、停车难题。“以前只能看社区做事,现在能自己拿主意,这儿越来越像‘家’了!”参与广场改造的银矿地质社区居民李阿姨感慨。

“评”保质量:让每一分投入都暖到心坎
“垃圾亭房要建18个,每个都得配热水设施!”在栖霞街道项目评审会上,专家与居民代表共同敲定垃圾分类议案细节。为确保转型不跑偏,街道构建“群众幸福感、空间亲民化、队伍专业化、服务品牌化”四大维度评价体系,以“专业智库 + 动态评估”护航。

去年,街道举办两届社区工作者技能大赛,社工专业能力显著提升,网格员平均响应时间缩短30%;针对银矿地质社区文化服务短板,经居民评价后新增的“银满元宵矿藏家‘圆’”活动,让老人在包汤圆、猜灯谜中重拾热闹。“不仅要做事,更要做好事,居民满意才是硬道理。”街道公共服务科负责人说。
“展”促共享:让好经验遍地开花
走进南炼新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螺蛳公园”改造前后的对比图引人驻足 ——曾经的闲置场地,如今成了有滑梯、健身器材的亲子乐园;江南水泥厂社区“工业遗存活化”照片墙,记录老厂房变身文化空间的历程。这些“治理成果展示区”,让居民直观看见转型变化。

街道还通过微信公众号、媒体推广“银杏树下话江南”“有话您请说”等品牌经验,2023年栖霞街道入选南京市社区治理现代化创新街镇实验点,南炼新村社区跻身全市首批“一社区一案例”重点培育项目。同时,街道组织5个厂居社区“互学互鉴”,并赴张家港永联村等先进地区取经,推动好做法全域落地。
“联”聚合力:多方携手绘就幸福图景
“这香囊闻着真舒服,谢谢大学生们!”在栖化新村社区,南京中医药大学学生为老人送养生香囊的场景,是街道“校地联动”的温暖写照。为给转型注入动力,栖霞街道整合多方资源:与南大、南师大等高校合作,打造“南炼印象”文化项目、推进工业遗存活化研究;深化党建联席会,联合金陵石化等企业推进石油一村消险工程,新增1200余个停车位,破解“停车难”。
慈善力量更添暖意。南京宁嘉新材料为3名困境儿童提供五年定向捐赠,每季度3000元保障学习生活;市红十字会“博爱行动”为老人开展救护培训、为困难家庭送帮扶物资。“社区有高校智力支持、企业帮助、社会组织服务,日子越来越有盼头!”滨江社区退休职工张师傅说。


如今的栖霞街道厂居社区,335个单元楼道焕新,50个露天垃圾池变身标准化亭房,“螺蛳公园”“五韵广场”成休闲好去处,矛盾调解成功率达98%,注册志愿者年均增长20%。从“单位大院”到“幸福社区”,从“邻里陌生”到“守望相助”,栖霞街道用“四步法”破解厂居转型难题,织就温情“幸福网”。未来,这里将继续以居民需求为导向,让老厂区记忆与新邻里温情共生,书写更多幸福故事。
魏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