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铁路发展的宏大叙事中,道岔虽小,却是决定列车能否安全高效转向的“咽喉要塞”。一组看似简单的钢轨组合,背后承载的是一个国家装备制造的技术实力与创新雄心。
在南京经开区,一座国家级绿色工厂正上演着传统制造业的智能革命。中铁工业旗下宝桥南京公司的智能制造指挥中心内,数字孪生系统实时呈现着全厂生产态势——通过UWB厘米级定位技术,1000余个轨件如同被赋予“数字生命”,从原料入库到成品出厂全程可追溯。这套系统让库存周转效率提升83%,标志着铁路道岔这个百年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数字化变革。

攻坚:从零的突破到高铁时代的“核心引擎”
宝桥的创业史,就是一部中国铁路道岔的国产化发展史。1970年,建厂仅三年的宝桥成功研制“庆九型”道岔,结束了中国铁路道岔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而真正的腾飞始于中国铁路大提速。1996年,宝桥率先研制出时速160公里的提速道岔,成为支撑中国铁路六次大提速的“核心引擎”。随后,依托秦沈客运专线,公司又攻克大号码道岔技术,将直向通过速度提升至250公里/小时,为高铁技术储备打下关键基础。
2006年,宝桥迎来创新发展的加速期,不仅攻克了时速250公里客运专线道岔,更一举拿下时速350公里高速道岔技术,创下我国道岔研发史上“四个第一”。真正的巅峰在2018年到来——宝桥成功研制世界首组时速400公里高速道岔(俄罗斯莫喀高铁宽轨道岔),这标志着中国道岔技术正式进入全球无人区,成为世界铁路“超高速时代”的标准制定者。

智造:用数字技术重塑百年制造基因
在宝桥南京公司的智能制造指挥中心,数字技术正让传统的道岔制造焕发新生。信息化管理部负责人高苏会指着屏幕介绍,融合DeepSeek-R1与千问大模型的“道岔智能助手”,已累计处理10000余条生产数据,故障预警准确率达92%。

在生产线,三维扫描与自动化设备无缝协作,实现高温锻件100%无人化检测,模具寿命延长1.9倍,原材料利用率突破95%。这条获25项专利的智能产线,将产品交付周期从35天压缩至20天。在这里,精度以毫米计:顶铁间隙控制在0.3毫米,心轨密贴值不超过0.2毫米。正是这种极致追求,让宝桥产品合格率始终保持100%,并斩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等23项国家级荣誉。
全球布局:从产品出口到“中国标准”落地生根
宝桥的脚步早已跨越山海,走向全球。自2003年进军海外市场以来,其产品已覆盖全球43个国家和地区,近五年海外营收占比突破60%。

从莫斯科-喀山高铁的400公里超高速道岔,到雅万高铁的东南亚首条无砟轨道;从非洲首条电气化铁路亚吉铁路,到拉美最大轨道交通项目墨西哥城地铁,宝桥制造已成为中国装备“走出去”的典型代表。在中老铁路,宝桥提供了9个型号、115组道岔;在“一带一路”多项标志性项目中,累计交付道岔超4000组。
更为重要的是,宝桥实现了从卖产品到树标准、建体系的跨越。公司不仅通过多类国际权威认证,更在海外建立了覆盖32个国家的服务网络,以“3小时响应、24小时修复”的标准守护全球铁路动脉,让“中国标准”成为“世界标准”。

展望未来,中铁宝桥总经理侯映晖表示:“我们生产的不仅是道岔,更是中国铁路高端装备制造走向世界的通行证。” 以创新为笔,以全球为卷,这座中国制造的“桥梁”,正继续以硬核实力赋能全球铁路发展,向世界展示着中国智造的力量与担当。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逸男 通讯员 李学利 郭亚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