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江苏省电力行业电力施工(继电保护调试)技能竞赛在南京圆满落幕,江苏省送变电有限公司在本次竞赛中斩获佳绩,选手王栋博获第一名、印竹君获第四名。
本次竞赛激发了职工“比学赶超、勤练技能、锤炼技艺”的热情,重点考察选手在电力施工继电保护方面的核心技能。来自全省25家单位的31余名选手同台竞技,为行业技能人才搭建了交流提升的重要平台。

竞赛现场,从继电保护装置的接线检查,到整定值的精准计算;从模拟故障的快速诊断,到调试报告的规范撰写,每一个环节都考验着选手的专业素养与心理素质。继电保护调试容不得半点马虎——0.1秒的判断误差、0.1安培的参数偏差,都可能影响电网安全,这场竞赛比的不仅是技能,更是责任与匠心。
层层选拔,皇天不负苦心人
耀眼成绩的背后,是江苏送变电公司对技能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更是选手们日复一日的刻苦钻研。早在两个月前,为备战本次竞赛,该公司便启动了内部选拔工作,制定了“理论+实操+综合素养”三位一体的选拔标准,从各分公司选拔出21名潜力选手组成集训队。

首轮选拔以理论考核为核心,内容涵盖《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检验测试规范》等专业知识,同时加入电网安全法规、应急处置流程等内容,全面考察选手的理论基础。考核中,选手需在100分钟内完成100道选择题、20道判断题与5道计算题,不仅要熟记知识点,更要灵活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王栋博在此次考核中以87分的高分位列第一,他坦言:“为了巩固理论知识,我把厚厚的规程规范拆分成每日学习清单,每天早上提前1小时到单位背诵知识点,晚上睡前再通过线上题库加深印象,坚持了整整一个月。”

通过理论考核后,第二轮实操选拔随即展开。该公司搭建模拟调试平台,设置了“110千伏智能站线路保护装置调试及二次回路故障排查”实操项目,要求选手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操作并提交调试报告。印竹君在该项目中表现尤为突出,面对错综复杂的接线端子和眼花缭乱的程序软件代码,仅用28分钟就精准定位了10处隐蔽故障,从而有更多时间进行功能校验。“这得益于平时在项目上的积累,”印竹君笑着说,“每次遇到回路问题,我都会记录下来整理成‘故障案例库’,现在已经攒了200多个案例,这次选拔遇到的故障,刚好在案例库中有类似情况。”

经过两轮选拔,王栋博、印竹君凭借稳定发挥脱颖而出,成为该代表该公司征战省级竞赛的“双保险”。但选拔的结束只是备赛的开始——一场更为严苛的集训随即拉开帷幕。
难度上升,咬牙坚持为夺冠
备赛阶段,该公司邀请行业资深专家与退休老技师组成指导团队,为选手量身定制集训计划。集训以“对标竞赛、突破难点”为核心,难度远超日常工作与选拔考核。对选手而言,这段日子是单调而纯粹的“苦修”。继保室成了他们最熟悉的“家”,螺丝刀和设备成为亲密的战友。图纸和说明书被反复翻阅,每一页都留下深深的折痕和磨损的痕迹,二次线在无数次试验中被拆开又接上,每一次练习都凝聚着专注与耐心。同事们齐心协力出谋划策,指导团队全程提供技术支持,该公司也积极协住宿、饮食等后勤保障,让选手们心无旁骛全力备赛。

每天上午,选手们需进行2小时的理论学习,下午由专家进行案例分析讲解,晚上还要完成3套模拟试卷。王栋博回忆,有一次为了弄明白“各类对称及不对称接地故障所展开的三序网络”,他和指导老师一起查阅资料、绘制原理图,直到晚上11点才彻底弄懂,“那段时间,继保室的灯常常亮到凌晨,但每当攻克一个难点,就觉得离目标更近了一步。”

备赛最后一周,该公司组织全真模拟竞赛,邀请其他单位的技术骨干担任“裁判”,严格按正式流程进行考核。两次模拟中,王栋博、印竹君的成绩始终稳居前列,但他们并未松懈——针对模拟中暴露的“调试报告书写不够规范”“故障排查思路不够清晰”等问题,两人互相交流心得,反复打磨细节,直到每一个环节都做到精益求精。
尘埃落定,继续奋斗在一线
竞赛结果公布时,王栋博、印竹君激动相拥——数月的付出终于迎来回报。该公司领导在现场为两位选手送上祝贺:“你们不仅为公司赢得了荣誉,更展现了新时代电力工人的工匠精神,是全体员工学习的榜样。”

如今,载誉归来的两位选手已回到工作岗位。王栋博继续承担起副班长的职责,更是将竞赛中的经验技巧分享给年轻同事;印竹君则牵头成立了“继电保护调试技术小组”,针对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开展技术攻关。“竞赛只是一个起点,”王栋博说,“回到一线,我们更要把竞赛中锤炼的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守护好每一条电网线路的安全,这才是对荣誉最好的传承。”

从内部选拔到省级夺冠,从刻苦集训到回归一线,王栋博、印竹君的获奖经历,不仅诠释了“努力终将开花结果”的道理,更彰显了电力行业工人“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