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村书记”汤鹏:在乡村播撒爱与知识的种子
2025-08-16 11:08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新华日报·交汇点讯 (记者华诚)    仲夏时节,涟水县罗冲村党群服务中心的教室里,12岁的小雨正屏息凝视显微镜下的树叶标本,叶片上细密的纹路在她眼中铺展开一个新奇世界,那双眼睛里,映照着乡村教育的微光。这束光的播撒者,正是省委驻涟水县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罗冲村第一书记汤鹏。从江苏开放大学的讲台到田间地头,这位工学博士带着对教育的笃信,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写下了温暖而深刻的注脚。

从博士到“村书记”:教育初心照乡村

汤鹏的履历上,清晰地印刻着与教育、乡村的不解之缘。2018年,他从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专业博士毕业,次年入职江苏开放大学,现担任环境生态学院院长助理、风景园林系主任。多年一线教学中,那些来自省外困难地区学生的求学故事,让他笃定一个信念:“教育是孩子们改变人生最可靠的出路。”

2024年6月,汤鹏接过乡村振兴的“接力棒”,来到罗冲村担任第一书记。从高校讲台到乡村沃土,身份变了,但他对教育的重视从未改变。“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而人才的根基在教育。” 汤鹏常说,走访村里的第一周,他就把目光投向了那些在田埂上奔跑、在灶台旁发呆的孩子 —— 他们眼中的迷茫,成了他心里最牵挂的事。

三万元助学金:为困境儿童撑起晴空

“汤书记,这钱真是解了俺家的燃眉之急!”拿到“弘化家园”项目助学金时,村民李大姐的手紧紧攥着信封,指节泛白,眼眶里打转的泪水,是困境中的喘息,更是对希望的珍视。

罗冲村曾是经济薄弱村,不少家庭因病因残、缺乏劳力陷入困境,孩子们的求学路时常被现实“绊住脚”。汤鹏到村后的第一个月,带着村“两委”干部逐户走访,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21 名困境儿童的家庭情况:小宇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性格内向得像株含羞草;小欣父亲患病,母亲打零工维持生计,学费总让家里犯难……

“不能让贫困挡住孩子们的求学路。” 汤鹏拿着这份名单,成了“奔走的联络员”。他一次次沟通对接,一趟趟奔走村县,经省委驻涟工作队的大力协调,将“音乐种子”“弘化家园 麦心助学” 等爱心助学项目引入村里,为 21 名孩子争取到近 3 万元助学金。

如今,小宇用助学金买了新学期的书包和文具后,第一次主动跑到村委会,给汤鹏递来一张画着笑脸的纸条。汤鹏把这张纸条小心翼翼地夹在笔记本里,“这是我收到过最珍贵的礼物,比任何荣誉都重。”

暑期课堂:打开望向世界的窗口

“树叶秋天为什么会变黄?” 江苏开放大学的老师举起枫叶的瞬间,教室里几十只小手齐刷刷举了起来。11 岁的小杰站在讲台中央,捧着亲手组装的太阳系模型,讲起行星运转的原理时,眼里的光芒盖过了窗外的阳光 —— 谁能想到,这个曾经总躲在角落的男孩,如今能自信地站在众人面前。

这是汤鹏为村里孩子们争取到的暑期课堂。罗冲村留守儿童多,暑假里,孩子们要么跟着大人在田埂上打转,要么对着电视屏幕发呆。“他们不缺聪明才智,缺的是接触世界的机会。” 汤鹏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一次次拨通学院领导的电话,协调师生资源、设计课程内容,终于让第一支支教队伍走进了村子。

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简易机器人的齿轮转动、颜料笔下的乡村蓝图…… 丰富的课程像一扇扇窗,让孩子们看到了课本外的广阔天地。“以前觉得村里的树就是全世界,现在知道树叶里藏着这么多秘密,外面还有更大的世界。” 小雨的话,道出了孩子们的心声。

乡村振兴:让希望的种子代代相传

经过汤鹏一年多的扎根帮促,如今的罗冲村,路灯照亮了夜晚的路,杞柳在田埂上抽出新绿,新厂房的建设已拉开序幕,更动人的变化发生在孩子们身上 —— 他们的眼睛里少了迷茫,多了光彩;话语里少了怯懦,多了自信。

“乡村振兴不只是盖新房、兴产业,更要让知识的种子扎根,让爱与希望传下去。” 汤鹏说。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江苏开放大学环境生态学院党总支部与罗冲村委会已形成结对帮扶,更多助学项目、支教活动已在筹备中。就像村口那条开满鲜花的路,正通向孩子们更明亮的未来。

汤鹏走在回村委会的路上,远处传来孩子们的欢笑声。他知道,自己播下的种子,已在这片土地上悄悄发芽。而这份关于爱与知识的坚守,终将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生长成茂密的森林。

标签:
责编:华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