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让广袤田野蕴藏着无限的机遇与可能,为青年人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空间和舞台。
河海大学博士生段正宇领衔河海大学“青绿种养”项目团队,直面畜禽粪液资源化利用的“老大难”问题,八年时间潜心钻研,往返实验室与田间地头,将课堂所学与国家所需、乡村所盼紧密结合,以科技创新服务乡村振兴,将“挺膺担当”的时代号召写入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壮阔图景中。

痛点即使命
2017年,段正宇初次到访新疆温宿县,迎面撞上的是蹲在地上的农户拜克,因粪液污染导致养牛场关停而愁眉不展。“辛辛苦苦攒了大半辈子钱,盖棚养牛,眼看就有盼头了,就因为这臭烘烘的粪水解决不了,全完了!……哎,厂子关了,营生也断了,这臭水,真是要命的水!”拜克粗糙的手掌拍打着关停的牛棚大门,那一声声沉重的闷响,连同他话语里浸透的绝望,扎进段正宇心里。温宿,这片曾因畜禽业与棉花产业成功脱贫的沃土,在发展中又迎来了新的挑战——8家养殖场因污染问题被亮“红牌”,棉花种植户在化肥价格的重压步履蹒跚。“政府大力倡导种养结合是好路子,但粪液难以高效转化为优质有机肥,这就是横亘在种养户之间的深沟。”这道深沟也扎进了段正宇心里,他不禁感叹,国家有蓝图,政策有导向,但落在生产实际中,还是卡在了“最后一公里”——一个真正能劈开难题的科技产品上。

农户之急,点燃了段正宇这位有情怀、有理想的年轻人的创新之火!没有半分的迟疑,他拉起了一支队伍,一定要“用所学、解农困!”八年寒暑、披星戴月、潜心攻关,终于成功研制出核心产品——农用介孔有益菌酶制剂“介奋净”,不仅破解粪液处理难题,更为种养循环架起一座坚实的科技桥梁!

惠农即成效
团队成员深入宁夏、新疆、江苏等地调研发现,与固体粪污相比,粪液体积占比大、可溶污染多,是养殖污染治理的“硬骨头”。传统粪液处理方式成本高、周期长、效果差,污染事件频发,养殖户苦不堪言。“介奋净”的出现带来了粪液处理新变革——它能高质高效发酵粪液,处理成本显著降低16%,发酵周期缩短50%,处理效果稳定可靠。这不仅仅是技术的跃升,更是为深陷污染泥潭的养殖户卸下了心头千斤重担,实实在在地扑灭了他们的“燃眉之火”。

据了解,“介奋净”的实践成效令人瞩目,已在全国多地结出硕果。目前,该技术已在19家单位成功试点应用,累计惠及4000多种养殖户,帮助他们降本增收总额达1.2亿元。
新疆温宿的变化动人心魄,粪液污染导致的养殖场关停已成为历史。养牛户拜克看着干净整洁的牛场,笑容舒展,棉农们更是喜上眉梢,经过“介奋净”神奇转化,曾经避之不及的粪液成了田边随时可得的优质有机肥。一位老棉农,凝望着长势喜人的棉田感慨道:“以前的臭水,污染了河水,浇死了棉花,是祸害!哪想到现在,用了‘介奋净’一转化,成了咱棉花的肥料,肥钱都省下了一大笔!”据统计,该项目已为当地1000多种养殖户节约成本700多万元,重现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喜人景象。
团队成员小李在宁夏石嘴山回访时,看着农户们满意的笑容,深有感触:“脚踩在黄土上,听到农户说‘这技术真管用’,那一刻,所有的辛苦都值了。我们做科研,不就是为了让土地更肥沃,让乡亲们的日子更红火吗?”
青春即力量
“介奋净”的背后是扎实的科研积累与青春的汗水浇灌。团队累计取得29项相关专利,经权威评价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入选农业农村部重点推荐技术名录。段正宇参与起草的“全国唯一粪液用微生物制剂标准”也已获批立项,为行业规范化发展奠定了基石。这支由本硕博多学科人才组成的年轻团队,用八年的坚守与求索,回应着广袤乡村的殷切期盼。

项目不仅显著提升了粪污资源化利用率,每年通过粪液发酵实现的二氧化碳减排量高达180万吨,为守护绿水青山贡献力量,更直接带动了300余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高质量就业,为生态文明建设和民生福祉改善贡献了实实在在的青春力量!
“青春守护绿水青山,菌剂赋能种养循环。这就是我们‘青绿种养’最火热的青春行动!”段正宇的话语掷地有声,激荡着团队的心潮。“介奋净”技术,如一把神奇的生态钥匙,打通了种养壁垒,编织起“粪液变财富”绿色循环生态画卷。随着农业强国战略的深入推进,这支以理想为帆、实干为桨的青年团队,必将带着创新火种,奔跑在更广阔的沃野田畴间,奋力书写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崭新篇章!
新华报业·交汇点记者 袁涛 通讯员 乔文妤 余彦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