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日下午,龙潭街道团工委、龙潭街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邀请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新寻乌记”推普宣讲团,面向社区中老年群体开展普通话科普推广活动。社区积极配合推普团,通过趣味化、场景化教学,助力居民提升语言能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

活动伊始,科普志愿者王睿琦以清代雍正帝设立正音书馆的历史故事为切入点,结合“方言点餐闹乌龙”的趣味案例——“游客把方言‘咪’(没有)听成‘面’,差点引发争执”,生动阐释普通话消除沟通壁垒的意义。一位社区大爷在互动中感慨:“如果当年有普通话,误会本可避免!”。
推普团还梳理了从雍正推广官话到1955年普通话定名的发展脉络,让居民深刻理解:语言统一不仅是日常沟通的便利,更是增强国家凝聚力、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纽带。

针对中老年群体的需求与兴趣,推普团巧妙融合科技应用与人文关怀,设计了极具吸引力的教学内容。志愿者化身“语言诊疗师”,聚焦日常高频却易误读的字词,结合典故科普发音规律,带读纠正方言习惯带来的偏差。同时,课程紧密链接智慧生活场景,通过实例讲解,阐释了普通话标准发音对于顺畅使用语音助手、享受远程医疗等智能服务的关键作用,让老人们真切感受到普通话是融入现代智慧生活的“通行证”。
活动高潮在“未来乡村畅想”环节到来。在志愿者引导下,居民们用普通话畅谈心中蓝图,表达了对智慧农业、乡村旅游、文化传承等领域的期待。多位老人感慨,此刻才真正明白普通话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是展现乡村魅力、连接广阔世界的桥梁。活动后,推普团与社区志愿者、居民深度访谈,围绕社区近年变化展开交流,大家普遍认为:随着道路硬化、数字服务站等基础设施完善,普通话在农产品推广、旅游接待、对外合作中的作用愈发凸显,已成为推动社区发展的重要助力。


推普团成员还深度参与了栖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潭月饼制作技艺的制作实践。在手艺人的指导下,志愿者学习“酥皮不沾手、馅料七分满”的独特工艺,并创新将普通话发音训练与电商直播技巧结合,协助居民提炼出“皮薄馅靓老味道,中秋团圆少不了”“古法手作情意浓,一口酥香忆江南”等推广语。现场模拟直播教学中,居民对产品文化价值的表达能力显著提升,线上直播点赞量突破一万次,生动展现了语言赋能对非遗产品数字传播的助推作用。

此次活动让社区中老年居民在欢声笑语中收获了普通话知识,更打开了一扇拥抱现代生活、参与乡村振兴的语言窗口。龙潭街社区表示,将继续探索更富创意、更具实效的推普模式,让标准规范的普通话成为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助力乡村迈向美好未来的有力工具。

(顾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