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部门联合开展的“体重管理年”行动,持续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南京体育学院研究生开展了“体卫智联 共塑健康”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该项目旨在通过高校专业力量下沉社区,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落地普及,助力构建科学体重管理支持性环境,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普及健康生活方式。
活动的主旨在于探索“体卫融合”新模式,将体育学科的专业知识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健康服务相结合,为社区居民提供科学运动指导、健康监测及膳食建议。从2025年7月2日起至7月25日,实践团队深入南京市迈皋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禄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柘塘中心卫生院等多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了十余次教学指导活动,通过啦啦操、八段锦等动静结合的运动教学,健康讲座和义诊服务,帮助居民掌握体重管理技能,预防慢性疾病。

校地携手开新局 基地揭牌谋长远
7月3日,南京体育学院与栖霞区迈皋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举行合作启动仪式。栖霞区卫健委副主任李红、南京体育学院研究生处处长孙国友为“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揭牌。仪式上,研究生代表承诺以专业服务社区,以实践锤炼本领。这一战略合作标志着校地协同迈入制度化、常态化新阶段,为体卫融合提供了可持续的发展平台。

冠军领航树标杆 体卫融合启新程
此次活动中,奥运冠军王赐月向医护人员,实践团队成员分享了她对“体卫融合”的见解,强调科学运动对竞技表现和大众健康的重要性。她以自身经历为例,肯定了科学运动在体能恢复中的作用,鼓励研究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社区服务实践。她的分享为活动注入了榜样力量,强化了“健康中国”理念的传播,也为研究生树立了职业发展的标杆。

传统现代相辉映 健身教学惠民生
实践团队创新设计“动静结合”的健身课程体系。在禄口、迈皋桥等社区,李雅文等同学带领的啦啦操团队以青春活力点燃运动热情,吴安妮等传承人演绎的八段锦则诠释了传统养生智慧。针对不同年龄段居民需求,团队量身定制教学方案,让“科学健身”理念飞入寻常百姓家,累计惠及医护人员和群众200余人次。活动不仅普及了科学健身方法,还增强了居民对“运动促健康”理念的认同,展现了体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运动处方破难题 专业赋能强基层
此次实践活动中,戴剑松教授和付乐老师分别为基层医护人员开展了运动处方专题讲座。戴剑松结合奥运冠军训练经验,讲解了体重管理与运动处方的设计原则,强调个性化干预的重要性;付乐则通过理论讲解与随堂练习(如抗阻训练、平板支撑),帮助医护人员掌握运动处方的制定与随访技巧。讲座深化了医务人员对“运动即良医”理念的理解,为基层慢性病防控提供了新思路。活动促进了体卫专业知识的融合,为社区健康管理注入了科学动力。

健康服务零距离 吃动平衡进万家
实践团队在景和园等社区开展健康指导活动,包括血压测量、膳食知识普及和健身教学。研究生赵斌、李雅文等通过八段锦和啦啦操教学带动居民参与运动,同时协同医护人员讲解“吃动平衡”理念。活动以互动形式拉近了与社区居民的距离,提升了健康素养,尤其为中老年群体提供了实用的健康管理方法,体现了“预防为主”的健康中国战略内涵。

军民共叙鱼水情 青春献礼颂军魂
7月25日,实践团队参与景和园社区“军魂永驻,健康同行”庆八一主题活动,通过啦啦操表演和开场舞蹈向退役军人致敬。研究生王博龙的舞蹈和团队的啦啦操表演展现了青春活力,传递了军民鱼水情。退役军人的深情致辞与文艺演出进一步弘扬了双拥传统。活动深化了校地共建,彰显了高校学子服务社会的担当,也为社区文化建设增添了亮色。

服务社会强本领 砥砺奋进再出发
本次“体卫智联 共塑健康“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为期23天的时间内于南京禄口、迈皋桥、柘塘等三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了共11次实践活动,团队成员包括体育教学、民族传统体育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等10余名研究生同学,服务人次200余人。活动中各小组成员发挥自身所长,以“体卫智联”为核心,通过多元活动将健康理念深入社区,提升了居民健康素养和健康理念。

此次实践不仅为研究生提供了学以致用的平台,锻炼了其教学与沟通能力,更彰显了体育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活动深化了校地合作,推动了科研成果转化,为落实国家“体重管理年”政策提供了基层实践样本。同时,通过融入双拥活动,进一步弘扬了军民融合精神,展现了新时代青年服务社会、奉献健康事业的责任担当,为全民健康事业贡献了“南体”智慧与力量。(陈子豪 梁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