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淮安500千伏上河变电站顺利投运。承担本次工程核心施工任务的江苏省送变电有限公司电气安装班——一支平均年龄26岁的年轻队伍,完成了从“施工萌新”到“硬核主力”的蜕变,以扎实的技术实力,打响了独立作战的漂亮首仗。
作为保障区域迎峰度夏和新能源消纳的关键工程,上河变电站的施工精度要求堪称“严苛”。面对首次独立作战的挑战,12名班组成员迅速化身“攻坚小队”,从基础环节发起冲锋。白天,他们在设备安装现场展开“毫米级精度较量”,像工匠雕琢艺术品般,将构架垂直误差从首日的10毫米精准“打磨”至5毫米以内;夜幕降临,会议室里依旧灯火通明,3次图纸会审、无数次技术研讨,将施工风险一一过滤。班组成员张燚的施工日志,记录着这场奋斗之旅,仅3月份就排查出5处交叉作业风险点,全部实现闭环整改。

2月28日,班组成员张燚、崔凌晨在技能师傅的指导下进行构架安装作业。
“过去跟着老师傅只需按指令操作,现在每个工序都由我们自己完成。”张燚感慨道。班组实行的“双师制”培养模式,为成员们配备了技能与安全的双重成长导师。技能师傅手把手传授安装诀窍,职业导师悉心讲解安全规范,但每一个施工环节,都由班组成员独立决策、亲自操作。在该公司“项目+培训”一体化管理模式助力下,他们一路闯关,截至5月20日,累计完成6个关键节点施工,涵盖构架安装、一次设备安装、二次设备安装等8项单位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高达100%。
技术创新是这群年轻人最亮眼的“青春勋章”。4月16日,在二次电缆接线施工中,班组完成人工校核后,立即启用自主研发的智能核验系统,让传统工艺与数字技术碰撞出创新火花。今年2月,副班长耿晓铭带领QC攻关小组,大胆将深度学习算法引入电力施工领域。原本需要两天完成的逻辑筛查,在智能系统的助力下,仅用3小时便高效完成,95%的识别准确率,让接线错误无处遁形。目前,该系统已在上河变220千伏保护室施工中大显身手,为智能施工管理开辟了新路径。

4月10日,班组成员汤军、施博文、程海峰、史立恒研究二次回路图纸。
为激发创新活力,江苏省送变电有限公司推出“绩效+成长”双激励政策,核心班组绩效工资上浮5%,专项创新奖励基金同步发力。“点餐式”培训让班组成员各取所需,短短3个月,大家就熟练掌握了构架组装及吊装等关键技术。在电缆敷设作业中,面对运行区与新建区交叉作业的复杂局面,班组创新采用分段标识、分层固定等工艺,提前2天完成任务。项目建设期间,4次跨专业实训让成员人均掌握2项专业技能,图纸研读效率提升50%。
从初出茅庐时的青涩,到如今独当一面的从容,这支年轻的电气安装班,用汗水与智慧书写着奋斗篇章。(通讯员 吉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