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1日至22日,由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交汇点新闻和南京艺术学院联合主办的“绿色家园行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在南艺数智科创中心成功举办,并吸引了来自各地的环保专家、学者、企业家及媒体代表共话绿色可持续发展。
为贯彻落实生态环境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入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系列活动工作方案》,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推动全社会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助力《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落实,《绿色家园行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赋能计划》项目应运而生。
该项目旨在通过“科普+教育+传播”的模式,提升公众对生物多样性的认知,增强生态保护意识。

本次会议由南京艺术学院科研处处长、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教授、艺术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王方教授主持,特别强调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我们工作指导方针的重要意义。他指出,这一思想不仅为我国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更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倡导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为我们指明了实现美丽中国的路径。通过深入学习和贯彻这一重要思想,我们能够更好地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共同为实现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贡献力量。

王方表示,我们齐聚一堂,正是为了深入贯彻这一重要思想,共同探讨如何通过教育、科普和传播来推动全社会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首先由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代表张瑞发表了致辞,介绍了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在环境保护领域的成就及未来合作的美好愿景。她介绍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基金会推出了一系列特色公益项目,如“蓝色星球”公益计划、“穿山甲公益跑”“长江生态保护基金”等,通过科普教育、公众参与和科技赋能,提升社会环保意识。其中,“少年蓝色先锋培养计划”和“无废校园”项目,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向青少年传递生态保护理念,培养下一代环保先锋。此外,基金会还联合企业、社区和科研机构,开展“公民科学家”项目,鼓励公众参与生态监测,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保护模式。

打造生态保护示范样本
作为我国东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江苏省拥有丰富的湿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基金会在江苏重点支持了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等地的保护工作,通过湿地修复、AI监测、智慧巡护等手段,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最后代表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从身边小事做起,践行绿色生活方式,为守护地球生命共同体贡献力量。
作为本次活动的承办单位南京教育家协会生态文明新媒体中心,该中心主任赵涓涓是大型环保公益纪录片《生态文明研习录》导演、《我和家乡生物多样性故事》IP策划人兼首席作者,在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详细介绍了该项目的背景、意义以及具体实施方案,全面介绍了江苏省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显著成果及未来发展方向。

赵涓涓主任指出,江苏省作为“水韵江苏”的代表省份,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目前,全省已记录到物种总数达8,842种,涵盖陆生维管植物2,800种、陆生脊椎动物521种、陆生昆虫2,933种、淡水水生生物2,588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物种176种,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的受威胁物种132种。这些数据不仅体现了江苏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与独特性,也凸显了其在长三角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重要地位。
江苏省通过科学规划与多方协作,已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科技赋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例如,依托《我和家乡生物多样性故事》IP项目,通过校本课程、生态研学、自然创意绘画、环保文创设计、短视频创作及纪录片拍摄等形式,将生物多样性知识融入青少年教育,激发公众对生态保护的关注与行动力。
未来南京教育家协会生态文明新媒体中心将通过活动和科普视频,走进中小学校、社区传播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呼吁全社会共同守护生命共同体。
多方协作,共筑生态未来
赵涓涓主任特别感谢南京艺术学院、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江苏银行等单位对项目的大力支持。她表示:“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一项长期事业,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我们期待与更多合作伙伴携手,通过教育、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为江苏乃至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研讨会上,大型环保公益宣传纪录片《生态文明研习录》首支宣传短片正式发布,向公众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并借助新媒体平台扩大传播范围,引发与会嘉宾热烈反响。

绿色金融战略:双轮驱动赋能可持续发展
江苏银行积极构建负责任银行原则(PRB)和 ESG“双轮驱动”的绿色金融发展战略,持续擦亮“国内领先、国际有影响力”的绿色金融品牌,创新推出“生态金融”“环境金融”“转型金融”三大特色产品,重点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的规划与实施。例如,在盐城条子泥湿地保护项目中,江苏银行通过专业金融服务,助力湿地生态修复及麋鹿栖息地建设,推动形成“生态+旅游”示范模式。
国际协作与标准引领:践行全球责任
江苏银行作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倡议组织(UNEP FI)中东亚地区理事代表,牵头参与多项国际可持续金融标准制定。2024年,该行入选UNEP FI《负责任银行原则全球优秀案例》,成为唯一上榜的中资机构,其气候风险管理实践与绿色金融产品创新获国际认可。

江苏银行以专业力量守护生态之美,以其绿色实践为金融行业树立标杆,展现了金融机构在可持续发展中的责任担当。随着《绿色家园行动》研讨会的推进,江苏银行将继续深化与各界的合作,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社会注入新动能。
研讨会上,南京艺术学院传媒科普研究中心主任魏佳教授表示:“我们非常荣幸能够参与到‘我和家乡生物多样性故事’这个具有深远意义的项目中来。作为一家致力于科普教育和文化传播的省级科创中心,我们将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和技术优势,为该项目提供全方位的支持。”致力于利用现代媒介技术结合艺术表现形式,打造一个更加生动、立体的科普生态系统。她强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传统的科普手段已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因此,中心积极探索新的科普模式,力求让科学知识深入人心。

魏佳教授介绍,为了吸引不同年龄段和社会背景的人群,中心开发了多种形式的科普内容,包括短视频、动画和互动游戏等。例如,中心制作了一系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科普短视频,通过精美的画面和生动的解说,向观众展示了地球上丰富的生物种类及其重要性。这些视频不仅在社交媒体上获得了广泛传播,还被多所学校用作教学资源。
特别提到,中心积极与其他学科进行合作,以更好地呈现科学知识。在一次关于气候变化的科普项目中,中心联合环境科学专家、艺术家和媒体工作者,共同创作了一部纪录片。这部纪录片不仅详细介绍了气候变化的成因和影响,还通过艺术手法展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最后魏佳主任表示,科普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必须走进社区和学校,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为此,中心开展了多项校园生态地图绘制比赛和生态研学活动。学生们通过亲身参与,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还培养了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同时,中心也组织了多次社区环保讲座,邀请专家学者为居民讲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并提供实际操作指导。展望未来,魏佳主任表示,中心将继续秉持“媒介+艺术”的理念,不断创新科普形式,拓展科普内容,力争打造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普生态系统。她坚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定能让更多的公众了解科学、热爱科学,并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不让恐龙的昨天成为人类的明天
本次研讨会上,恐龙园文化旅游集团代表蔡卫成主任通过视频会议在演讲中强调:“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的宝藏,是自然界的基石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但当下正面临森林砍伐、环境污染等诸多威胁,如果我们不采取行动,那么恐龙的昨天,或许真的会成为人类的明天。今天的生物多样性危机,亟须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近年来,恐龙园集团始终秉持“不让恐龙的昨天成为人类的明天”的绿色愿景,将其贯穿于发展各环节。一方面,通过打造恐龙基因研究中心、恐龙人安全与应急体验实训基地等沉浸式科普研学体验,开展生物多样性主题活动,提升公众意识;另一方面,利用AR、VR、MR等技术,积极探索数字、绿色、智能等新型体验场景,运用高科技手段让游客感受生物多样性魅力,激发保护行动。
展望未来,恐龙园集团将继续深化实践,组建“恐龙文化研究中心”,做大做强“科学、科研、科技、科普”文章;拓展文旅产品线,以恐龙IP驱动并不断丰富各类文旅体验;积极倡导全民参与,通过线上线下活动激发公众热情。恐龙园集团愿与各界携手,以行动诠释“亲近自然、保护环境、珍爱生命、守护家园”理念,为子孙后代留下美丽家园。依托“恐龙文化IP”与文旅创新实践,助力“我和家乡生物多样性的故事”IP建设,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文旅行业的中国方案。
江苏省科教电影电视协会秘书处代表颜子澜女士表示,为了确保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江苏省科教电影电视协会还将提供科学支持和专业培训。颜女士说:“我们将邀请环境科学专家、导演和媒体工作者,为参与项目的师生们提供系统的培训和指导。无论是生态地图的绘制,还是纪录片和短视频的制作,我们都希望参与者能够掌握科学的方法和技巧,创作出高质量的作品。协会将继续秉持‘科普+教育+传播’的理念,不断探索新的形式和内容,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相信,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能够进一步提升公众对生物多样性的认知,激发更多人参与到生态保护的实际行动中来。”
江苏省科教电影电视协会期待与更多的合作伙伴携手共进,共同为实现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贡献力量。

江苏教育频道项目负责人蔡海涛表示:“作为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旗下专注教育领域的专业频道,频道自成立以来,始终坚守服务教育、立德树人的使命。在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方面,我们将这一理念融入我们的节目创作中,致力于践行生态文明传播的使命。”
通过《江苏教育新闻》全景呈现教育动态,并以《未来科学家》项目为载体,开展少年科学检验观的校园科普活动,将生态议题作为重点内容。例如,在全国科普日的气象研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关联;在地质博物馆的探索中,通过岩石演变讲解地球生态的历史。此外,《生态实验室》特别板块也聚焦于生态科普,进一步深化了观众对生态保护的理解。
除了日常节目内容,频道还在大型活动中融入生态科普元素。如通过歌曲创作、诗歌征集等形式,鼓励青少年用艺术的语言描绘美丽中国。在全国大学生设计展中,特别设置了“绿色设计”单元,聚焦生态建筑和可持续产品领域,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蔡海涛表示:“‘我和家乡生物多样性故事’IP系列节目等项目,可以深入交流合作。我们希望通过这些项目,能够更加深入地挖掘和展示各地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激发更多青少年关注并参与到生态保护的实际行动中来。同时为频道产业发展增加新的赛道。”
江苏宜创人才发展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黄志平详细介绍了美丽的圌山景区,并分享了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未来发展规划中的愿景。热情邀请《我和家乡生物多样性的故事》摄制组前去拍摄,共同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贡献。展望未来,圌山景区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创新的理念,不断探索和实践绿色发展之路。将进一步挖掘景区的文化内涵和生态价值,推出更多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和线路,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同时,我们将加大科技投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景区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舒适、安全的旅游体验。

南京洋洋大观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雪梅表示,公司运营的江苏网络展览馆正成为向世界展示江苏的一张名片,通过水韵江苏元宇宙平台与3D拍摄技术,全力支持《我和家乡生物多样性的故事》IP开发与宣发合作,通过3D拍摄技术捕捉江苏生物多样性的独特魅力,将珍稀物种和生态景观以高精度、高还原度的方式呈现在线上平台。高雪梅介绍:“我们运用全息显示、3D建模和数字孪生技术,打造了多个沉浸式展览场景,让全球观众足不出户就能感受江苏的生态之美。这个IP项目是我们与政府部门合作的重要成果,它不仅展示了江苏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成就,也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提供了创新范例。”
最后王方教授表示:“此次会议不仅提升了公众对生物多样性的认知,增强了生态保护意识,还探索了‘艺术+生态教育’的创新模式,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同时,扩大了项目的社会影响力,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次《绿色家园行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赋能计划》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江苏乃至全国的生态保护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更凝聚了社会各界的共识与力量。从金融机构的绿色实践到文旅企业的创新探索,从媒体传播到科技赋能,江苏正以多元化的方式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迈向新高度。
未来,随着《我和家乡生物多样性的故事》IP的深入开发与推广,江苏将继续发挥示范作用,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让我们携手同行,共同守护地球生命共同体,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目标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