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乌饭、品民俗、研学游……2025吴村桥“乌饭会”有了“新场景”
2025-05-06 17:05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乌黑香软的糯米饭在阳光下黑得发亮,每粒米都晶莹剔透。饭铺在案板上,摆一根金黄酥脆的油条,撒一把肉松,扎扎实实地捏紧,就成了南方早餐摊上常见的乌米饭团(或叫乌米蒸饭)。如果好个甜口,那就蘸着白糖吃,非但不齁,还越吃越有味。

饭糯香,油条脆香,南烛叶清香——这一口,是南京人唤醒江南夏日记忆的清新味道。

5月4日至6日,2025吴村桥和美乡村乌饭主题游活动火热开启。乡村大戏、民俗活动、特色市集、主题研学……这个五一假期,“芳婆”故乡溧水区和凤镇吴村桥村乌饭飘香,精彩如故。本次活动以“寻香乌饭会 探趣吴村桥”为主题,将农产品展销、民俗体验、主题研学有机融合,多产融合打造乡村消费新场景。

从“种子”到“筷子” “芳婆”家乡请你吃乌饭

在南京,“芳婆糕团店”无人不知,而创始人史芳婆的故乡,就是吴村桥。

秦淮梅园里,与“芳婆”一样传承了几代乌饭技艺的叔叔阿姨们忙碌着。铺饭、包料、打包……忙着传递美味;说民俗传统,说乌饭故事,说大美和凤……也忙着宣传家乡。前面的客人陆陆续续吃上了乌饭团,队伍的尾巴却越来越长。

现场,慕“芳婆”故乡之名而来的游客不在少数。“我是开车来玩的,‘芳婆’最近被‘米其林’推荐,更火爆了,想来这里看看。”家住市区的孟先生说,吃了十几年“芳婆”早点,来到“芳婆”的故乡吃一次乌饭觉得更有味道。

和凤乌饭美早已是南京市民的共识,无他,唯“米好”尔。

吴村桥村地处溧水区和凤镇半山半圩,是“江苏最好吃的大米”和凤南粳46大米的核心产区、南粳46原种的生产基地,也是国家绿色原粮(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

除了乌米饭团外,乌米粽子、乌米糍粑、乌米糕等特色美食也香飘全场,令人食指大动,引得许多游客驻足品尝。特色市集上,秦淮梅园、七叶山庄等农业企业在市集上联合展销,将乌饭美食、优质稻米、茶叶、瓜果蔬菜等农产品从田间直接送到消费者手中。

一个饭团、一枚粽子、一块米糕,都成了“和凤稻米”品牌的最佳代言。从米到深加工产品,从试吃到打包购买,消费者对“好米”的认知从“种子”转向了“筷子”,也对“乌饭缘何而香”有了更加直接、真切的体会。

产业“接二”又“连三” 体验覆盖“全感官”

乌饭软糯稻米香,初入吴村桥,先被迷住的可能是“嗅觉”和“味觉”,那么如果在这场乌饭会开启一场“沉浸式”漫游,那么获得的一定是“全感官”的体验与满足。

5月3日的“幸福溧水 四季欢歌”主题村晚余韵未消,这场丰盛的乡村文化大餐已然为接下来的欢乐假期烘热了气氛。主题游活动中,陈郭村的乌饭会戏台上将连唱三天,为居民游客送好戏;乡村大集庙会热闹非凡,吃吃喝喝不能少,还有民俗表演队伍献上精彩演出。

近年来,和凤镇依托特有产业资源,加强农业品牌建设的同时,持续挖掘和保护当地文化资源,让溧水白茶制作技艺、义气墩、喇叭灯和神像木雕技艺等传统技艺焕发新生,走出一条文化赋能的农文旅“多产融合”发展路径,产业的“接二连三”让游客获得了更加丰富的乡村游体验。

“这些‘原生态’的民俗与乡村体验我们小时候都经历过,但是现在城市里根本看不到,得让孩子们看看,寻寻‘根儿’。”市民吴先生说,自己是和凤本地人,搬去市区后逢年过节都要领着家人回老家看看,“乌饭会”也成了“两个家”相知、相融的重要纽带。

一条主题“研学线” 串联乡村“资源链”

吴村桥村稻田博物馆里,孩子们看展品、听讲解、玩科技,学习稻米历史、了解稻米文化,认识稻米的“前世今生”;秦淮梅园里,孩子们从摘叶、洗晒开始自己动手做乌饭,通过全程参与体验,了解传统习俗;在月牙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生态茶园里,学习茶文化,动手栽植属于自己的茶苗;或是在华成蔬菜专业合作社里,来一场亲子采摘,体验“丰衣足食”的快乐。

在今年的乌饭会上,研学“新玩法”吸引了许多亲子家庭的关注。

活动期间,吴村桥村联合吴村桥村稻田博物馆、秦淮梅园、月牙湖生态茶业、华成蔬菜等企业特别打造了“寻香乌饭会 探趣吴村桥”亲子研学项目。稻米研学、乌饭制作、茶苗栽植、蔬菜采摘等多种“农趣”体验,让孩子通过劳动体味农耕文化,做一日“小小农夫”。

“这次来,除了吃吃喝喝玩玩,孩子也学到了不少新知识,而且都很有兴趣。”游客林女士带着孩子“全线”体验了本次亲子研学项目,认为这种实践不仅让孩子了解现代农业,还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劳动意识。

如今,农旅研学火爆,为乡村游注入了新活力。吴村桥村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主题研学项目的打造是一次新尝试,希望让游客在感受乌饭会的热闹、喜庆之余,也能参与各种有趣的研学课程。未来,吴村桥村将进一步丰富产品供给,以研学路线的形式串联农业资源、文化资源、生态资源,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和参与度。

一碗乌饭,吃的是稻米丰饶,品的是思归乡愁。当传统农业叠加乡村消费“新场景”,当传统民俗碰撞乡村旅游“新要素”,当传统技艺遇见研学体验“新热潮”,“近悦远来”的美丽和凤未来可期。

通讯员 袁玲

标签:
责编:王逸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