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公司至今记得,与B公司的技术合作是如何从“蜜月期”滑向八年“拉锯战”的。近期,这场涉及10个项目、40余次开庭、上万页证据的“马拉松官司”,终于在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的调解桌上画上了休止符。司法智慧让“死结”变“活扣”,把定分止争做深、做实、做到人民心里去,卸下企业的千斤诉讼包袱。
一场始于技术合作的八年鏖战
2015年,A公司承接了智慧银川12345政府便民服务热线平台项目,与B公司签署合同,委托其开发建设该项目。
这本是双赢的合作,然而,合作过程中,双方就包括该便民热线服务平台项目在内的多个项目产生分歧。2018年,B公司向法院提起诉讼,自此拉开了双方诉讼“马拉松”的序幕。
从基层法院到最高人民法院,双方围绕10个子项目的纠纷苦苦鏖战,每个案件均历经一审、二审,其中部分案件因司法政策调整甚至经历“二次诉讼”。每次开庭都像拆“俄罗斯套娃”——程序越拆越多,矛盾越滚越大。
八年间,A公司的市场拓展计划搁浅、IPO进程遇阻;B公司也因诉讼消耗元气大伤。这场“双输”博弈,最终在2024年迎来转机。
法官“破局”:从“碎片审判”到“一揽子解纷”
本案审理过程中,南京知识产权法庭法官柯胥宁发现,双方核心诉求始终围绕“合作公平性”。8年的诉讼中,双方互有胜负,但矛盾不仅没有解决,反而有不断激化和升级的趋势。如果继续就个案逐一裁判,并不能真正解决双方的问题。因此,在裁判文书制作完毕的情况下,柯胥宁没有向双方送达,而是提出了“一揽子”调解的方案。在全面梳理10个项目合同纠纷的基础上,逐一固定双方无争议事项,将双方距离一点点拉近。
多次沟通后,双方当事人也发现并非没有对话基础。柯胥宁趁热打铁,引导企业从“寸土必争”转向“各退一步”,将各自当下的核心诉求与对方碰撞,最终促成双方对框架协议下所有存在纠纷的项目达成全局性和解,彻底化解了双方近8年的历史积案。
“放下法槌”背后的司法智慧
一场官司,八年恩怨,最终在司法的“调解艺术”中化作了企业成长的阶梯。如今的A公司,正将这些合作纠纷转化为成长养分,并将诉讼教训编入《企业管理手册》,争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企业。
“不仅为我司化解历史积案、回归正常经营提供了有力支持,更彰显了南京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卓越成效。”正如A公司在感谢信中所写,这场实质解纷不仅解开了两家企业的死结,更折射出南京法治化营商环境的韧性。当技术浪潮与司法智慧相遇,终将成为企业回馈社会的态度和决心。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应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