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4月2日南京讯 清明时节,踏青郊游,追思怀远。2025年4月2日,淳化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在杨村社区幸福村屋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五感清明·记忆的温度”清明移风易俗主题文明实践活动。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多维体验,让居民在感受清明传统文化的同时,倡导文明祭扫,绿色清明的理念。
听觉·传递文明祭扫新风尚
活动中,“听觉·聆听思念的声音”盲盒体验区成为亮点。老人和小朋友们随机抽取装有清明文化、文明倡导的盲盒进行分享。“我抽到的是诗朗诵《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我抽到的是文明祭扫的方式:鲜花祭奠、植树祭奠、网络祭扫。”大家踊跃参与,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提倡改变陋习,用更绿色环保的方式表达哀思。许多居民表示:“以前清明祭扫,我们总是烧各种纸钱,其实心意比形式更重要,文明环保的祭扫方式更清新也更走心。”

视觉·看见清明的光影
在“视觉·看见清明的光影”体验区,幼儿园的小朋友们用稚嫩的笔触描绘他们心中的清明。五岁的军军用蜡笔画着柳条,“妈妈说清明要插柳,柳树是春天的小辫子!”旁边的逸轩小朋友则将奶奶包的青团生动地呈现在纸上,旁边还加了爷爷最爱的绿茶茶饮。小朋友们把画好的图片挂上视觉墙,围观的居民们在这些童真画作前驻足细看。这面色彩斑斓的视觉墙,不仅记录了传统习俗,更展现了孩子们对清明的理解。

味觉:一口青团品春意
“味觉·寒食文化品尝区”弥漫着清明食材特有的清香,志愿者准备了青团、馓子等传统美食。志愿者现场讲解清明饮食文化:“青团的绿色代表新生,艾草驱邪避秽,这些都是古人智慧的传承。”老人小孩品着青团的艾香、馓子的咸香,喝着茉莉绿茶,欢笑声不断。食物的温度让清明的记忆愈发鲜活起来,让节日更添烟火气与人情味。

触觉 · 触摸春天的气息
活动现场,银发与童颜相映成趣,老人们手把手教小朋友编织柳环,寓教于乐。“编花环是我们小时候春天里经常玩的游戏。”李奶奶兴奋地把编好的花环戴在头上。每个人手上跃动的柳枝都在诉说着:记忆可以如此鲜活,传统能够这样生机勃勃。“触觉清明”这一特别环节,让古老的插柳习俗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

嗅觉 · 呼吸时节的气息
孩子们围在“春天的气味瓶”前,好奇地捧起嗅闻瓶,湿润的泥土混着青草香,艾叶清香,淡淡的花香弥漫在鼻尖。“是春天的味道!”6岁的可可调皮地说。他们闭眼深嗅,从缕缕气息中捕捉春天的踪迹。老人们微笑着说:“这些味道啊,和我们小时候的一模一样。”最简单的气息,串起了最绵长的记忆。

“清明不仅仅是扫墓、踏青,它可以是色彩、是气味、是声音,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暖联结。”参与活动的居民感慨道。
这场五感交织的清明之旅,让传统节日不再局限于固定的仪式,而是成为可听、可看、可嗅、可尝、可触摸的鲜活记忆。活动不仅创新了传统文化表达形式,更让清明文化焕发出温暖而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