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站”的“京”字多一横,写错了?真相原来如此
2025-02-17 11:38  来源:新华日报·交汇点    
1

“南京站”的“京”字多了一横,真的写错了吗?来南京游玩的“眼尖的网友”在朋友圈“举报”,称“南京站”中的“京”字写错了,口中多了一横。此事是否属实?记者特意前往“南京站”一探究竟。

这个“京”字真的错了?

南京火车站,前临玄武湖,后枕小红山,是中国唯一临湖依山的火车站,被誉为 “中国最美火车站”。那醒目的站名“南京站”三个字在夜色中熠熠生辉,其出自著名书法家武中奇之手。他的书法独具一格,凭借深厚功底和独特艺术审美,在书法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南京有不少地标、院所都留有他的题字,其笔下的“南京”通常写法规范,难道在“南京站”这里,他大意失了荆州?

武中奇的弟子一功听后哈哈大笑,称“眼尖的网友”没有理解老师的深意。这“京”字不但没有错,反而底蕴厚重。在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中,常存在对汉字形态和结构的独特诠释。书家们会通过创意和表现手法打破常规,赋予汉字新的生命。武老笔下的“京”字,虽在形式上与传统书写有所不同,但符合书法艺术对于意境营造和艺术美感的追求。

那么,“京”字多一横到底算不算错呢?从书法艺术角度来看,肯定不能算错字。只要古代碑帖上出现过,古人在书法作品中采用过的写法,都不能算错。“书法洞见”公众号的小编专门查看了书法网后发现,历史上诸多书法大家以及重要碑帖都有“口”字中间加一横的写法,比如《张迁碑》《张猛龙碑》《华山神庙碑》,还有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欧阳询、赵孟頫、褚遂良、黄庭坚、蔡京、刘炳森等大家写的“京”字都多了一横。

从这个角度来说,所谓的“错”,更多是对传统书写规范的过度拘泥,而忽略了书法艺术的多元性和创造性。在武中奇题写的“南京站”三个字中,“京”字与他精心设计的整体布局相得益彰,与“南” 字、“站”字相互呼应,共同营造出一种端庄稳重又不失灵动的气质,其笔画的粗细、长短搭配独具匠心。这是他在书法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一种探索和表达,已经成为南京站独特的文化标识,代表着一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也成为南京城市形象的一部分。

错读的案例身边并不少

这并非孤例。南京南站的“南”字一开始也被质疑是笔误或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南京南站站名题字并非出自欧阳询之手,而是由建筑设计师崔恺进行艺术化设计。在传统书法艺术中,“南”字上面是“冂”,下面是“丹”。南京南站的“南”字将“丹” 放在上面,“冂”放在下面,崔恺运用了这种结构变异的艺术手法,打破传统规则,创造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崔恺坚持认为是一种创新的艺术尝试,是对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随着时间推移,这个“南”字因其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和认知规律,更有利于信息的传递和理解,逐渐得到广大公众的认可。不过现在“南京南站”进出口用的是隶书体。

兰州火车站的“兰州”二字由书法家张邦彦题写。“兰” 字第一横比下两横都要长,“州” 字的末尾有一个钩,与规范书写不同。但这种写法并非张邦彦独创,颜真卿也曾有过类似书写风格,这样写是为了让“兰”与“州”字更协调,也展现出兰州的地域文化特色和精神内涵。

中国书法史上从不缺少看似是“错字”的情况。王羲之的《兰亭序》中有二十余处涂改,至今被奉为神品;颜真卿的《祭侄文稿》里的枯笔飞白,反倒成为千古绝唱;敦煌遗书中的民间写手常增减笔画,却让千年后的人们触摸到真实的书写生态。赵孟頫说“用笔千古不易”,这个“不易”是建立在历代书家对汉字解构重组的基础之上。

中国书法文化研究者欧阳兆堂认为,自宋代活字印刷术诞生以来,汉字就开始从书写艺术向规范符号嬗变。明代《洪武正韵》的颁布、清代武英殿聚珍版的推广,逐渐将汉字形态锁进标准化的“牢笼”。到了电脑字库时代,九宫格里的汉字被“驯化”为工业零件,每个笔画都必须在像素点上精确就位。

在《通用规范汉字表》构筑的认知框架里,书法的艺术变形自然就成了需要校正的“错误”。欧阳兆堂经过一系列考证后感慨,大家习惯了在电子屏幕上阅读方正字库,在数字洪流席卷一切的今天,更应该容得下一笔墨痕的率性天真。他笑称,下次碰到多一笔、少一笔的书法字,不能轻率下结论。

如何鉴赏所谓的“错别字”

如何理解和欣赏书法作品中这些易被误解的字?

江苏省书协副主席、南京市书协主席谢少承认为,一方面,需了解书法演变与历史背景。知晓字体从甲骨文、金文到楷书等的演变,不同字体结构笔画差异大,如“马”字在篆书与楷书的不同形态,能明白特殊写法源头,像“流”字草书形态的演变原因。同时,探究时代背景,唐代、魏晋书法风格受当时文化影响不同,汉碑中“德”字写法与时代相关。

另一方面,要认识书法艺术特性。把握笔法与结构,书家运笔使笔画变化,调整结构达平衡协调,如“德”字笔画变化与“善”字结构调整。领悟意境与风格,不同书家风格不同,易误解字融入其中,如米芾“秋”字写法与他风格契合。

还可以通过增强知识储备与实践来提升理解,比如通过观摩大量作品,对比分析不同写法效果,体会书家处理字的意图。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华诚

标签:
责编:华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