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一家亲,汉蒙共筑团圆梦。2024年11月16日,对于扎拉嘎木吉来说,是极其难忘的一天。“我终于回家了……”这位来自内蒙古“国家的孩子”,用饱含深情的话语,开启了一场跨越64年的团圆序幕。自幼在内蒙古长大的他,在相隔1500多公里的南京市溧水区洪蓝街道塘西村旧坊甸自然村寻回了自己魂牵梦绕的“家”。
当他踏上这片陌生又有亲切感的土地时,乡亲们热情的欢呼声瞬间将他包围。而在村口翘首以盼的姐姐杭巧云,在看到弟弟的那一刻,快步向前,姐弟俩紧紧相拥。那是蒙古族弟弟和汉族姐姐迟到64年的拥抱,他们喜极而泣,所有的思念、期盼都在这一刻化作了滚滚热泪。杭巧云颤抖的声音诉说着这些年来对弟弟的牵挂:“我们都盼着你回来,这两天晚上我都激动得睡不着觉!”扎拉嘎木吉也用蒙语激动地回应,“姐姐,在这个年纪还能找到家,见到亲人,我没有遗憾了。”欢笑、泪水、掌声交织成了一曲亲情的颂歌。
扎拉嘎木吉的身世,是时代洪流中一个充满温情的片段。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3000多名南方孤儿被送往内蒙古自治区。这些孩子就像蒲公英的种子,在草原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扎拉嘎木吉便是其中一员。他们是“国家的孩子”,是汉蒙一家亲的生动体现,也是民族团结伟大力量的见证。3岁的扎拉嘎木吉从上海孤儿院来到内蒙古四子王旗,被保育员都贵玛悉心养育半年。在都贵玛眼中,扎拉嘎木吉是她最疼爱的小老幺。扎拉嘎木吉在央视《故事里的中国》节目讲述的与都贵玛之间的故事,感动了无数观众。2019年9月29日,都贵玛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而后来,他又在当地爱心牧民夫妻的抚养下长大、成家立业。这些善良的内蒙古人民,用无私的爱呵护着这个“国家的孩子”,让他在草原上茁壮成长,这是汉蒙民族之间爱的传递。
扎拉嘎木吉儿时照片
扎拉嘎木吉看望保育员都贵玛
扎拉嘎木吉本是洪蓝塘西人,因家庭艰难,母亲带他去上海投奔姨妈时走失。多年来,寻找弟弟成了杭巧云一家的心愿。
在内蒙古生活多年的扎拉嘎木吉,深爱那片广袤草原,但寻根之心随岁月愈发强烈。2008年的寻亲之旅虽未成功,但他心中寻根的火焰从未熄灭。2024年10月,命运出现转机。内蒙古锡林浩特市公安局的消息,江阴寻亲志愿者协会南京服务站的努力,让他与亲人的距离越来越近。最终,科学比对确定了他与杭巧云的亲属关系。
这次团聚,他带来了内蒙古特产,姐姐准备了家乡美食,姐弟俩围坐聊天,分享过往,交流两地风土人情,幸福满溢。扎拉嘎木吉的女儿们也为父亲高兴。这不仅是家庭的团圆,更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族同胞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体现。再过几天,扎拉嘎木吉将带上姐姐杭巧云去看看他生活的内蒙古大草原,重续家的温暖和亲情的美好。
一大家子热热闹闹拍下全家福
扎拉嘎木吉的女儿们为父亲找到亲人而开心,这团圆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重逢,更是汉蒙一家亲的深刻诠释。现场,还有一位90岁老人也表明想要寻找自己的女儿,在志愿者帮助下被采集血样,等待寻亲的好消息,这又让我们看到了无数类似故事的延续。
在中华民族的大花园里,汉族与蒙古族以及其他各民族相互交融、相互关爱。扎拉嘎木吉的故事就像一条温暖的丝线,串联起民族之间的情谊。他与姐姐跨越64年、1500公里的相聚,是命运的馈赠,更是民族团结之花盛开的美丽画卷。它告诉我们,无论距离多远、时间多久,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族同胞始终手足相亲、守望相助。这团圆的故事,将永远在大家心间传颂,激励着大家传承和弘扬民族团结的伟大精神。
通讯员 经玉萍 张静 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