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讯 (记者 张承辰)近日,江苏省驻沪办在上海市举行在沪江苏企业家代表、各地驻沪联络处、青工委代表座谈会,以高质量人才工作为高质量发展“聚智赋能”。
自省驻沪办全面启动《江苏驻沪机构助力新时代人才强省建设行动方案(2022—2025年)》以来,江苏驻沪机构以聚人才、建机制、搭平台、优服务为抓手,用心用情用力打造长三角人才“强磁场”,奋力书写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篇章。
写好聚才文章,涵养“活水源头”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人才一体化是关键。如何做好人才文章更好地融入、推进长三角人才一体化?江苏驻沪机构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建库搭桥,助力人才一体化发展。
长三角地区经济有活力、开放程度高、创新能力强,充分依托上海高水平人才高地优势,江苏驻沪机构以平台集聚苏沪人才,汇集人才资源,首批设立院士专家服务中心、金融人才服务站、企业家人才服务站、生物医药人才服务站、医疗人才服务站和青年人才服务站6个人才服务平台,以“大沪办”“一盘棋”意识建成、壮大沪办人才库。
人才服务站、沪办人才库设立后,逐渐成为苏沪两地人才要素资源流通、创新成果转化和科研项目落地的“加速器”,开创了驻沪机构人才工作新局面,落笔“高质量”,绘出长三角人才发展“工笔画”。
“推动长三角区域内人才资源、创新要素的共商、共建、共管、共享、共赢,要充分发挥江苏驻沪机构职能,以平台集聚苏沪人才,以协作推动产才融合,以服务厚植人才沃土。”省驻沪办负责人表示,今年,省驻沪办继续推进人才服务站建设,在原有六大服务站的基础上,新增了数字经济人才服务站、绿色低碳人才服务站,加快推动苏沪两地人才交流和产才融合,助力新时代人才强省建设。到2025年将建成千人以上涵盖院士专家、金融人才、企业家等群体的人才信息库,在服务人才“选、用、引、育”等环节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写好成才文章,激活“澎湃动能”
人才发展不仅需要“愿意来”的梧桐树,还需要“干得好”的大平台、“留下来”的好土壤。
“我们依托盐城市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在沪商会协会、盐城籍博士之家、盐中校友会、一中校友会等平台,常态化、长效化开展人才联络、人才交流、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等方面在沪盐城籍人才工作。”盐城驻沪联络处主任王胜告诉记者,他们依托省驻沪办人才服务站,以建库搭台、助推合作、离岸孵化、为才服务为抓手,发挥常年驻沪和在沪协会、乡贤等优势,做到找得到人、说得上话、帮得上忙,还通过定期走访活动、举办座谈会等方式进行人才联络和感情培养。
“目前扬州各县市区、功能区在沪离岸孵化创新中心总面积约5000平方,已入驻科技企业31家,其中在扬注册项目22个,还协助开展了扬州市‘绿扬金凤’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上海)数字经济产业专场活动、‘聚才强链’双招双引(上海)专场创业大赛,遴选出区块链食品溯源平台、小型超算计算机等24个高层次人才项目。”扬州驻沪联络处主任赵鼎介绍,今年他们挂牌了省驻沪办的数字经济人才服务站,将进一步聚焦科创孵化,全力服务优秀青年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需求,推动数字经济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项目落户扬州在沪离岸孵化创新中心。
近年来,江苏驻沪机构以人才服务站为载体,联建共建人才服务平台,以“精准滴灌”为苏沪人才提供更多的成长养分,通过加强江苏高校在沪校友会、博士团等机构间的互动交流,组织青年人才赴我省考察,帮助青年人才在我省寻求机遇、成就事业,助力人才快速成长,既在充分挖掘人才优势潜能上下功夫,也在为人才发展常态化“加油充电”上做文章。
写好用才文章,强化“智力支撑”
百余沪上民营企业家启动江苏沿海行;“在沪高层次青年人才江苏行”走进扬州;“沪上金融菁英江苏行”走进泰州……为了更好地发挥人才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引擎作用,江苏驻沪机构建立协同机制,以人才资源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实现人才与产业同频共振、人才与城市共生共荣。
“作为南通接轨上海的前哨和窗口,沟通两地的桥梁和纽带,我们持续集聚南通在沪医疗人才资源,先后组织开展大型义诊活动12次,来自中山医院、瑞金医院、华山医院、仁济医院、长征医院等多家上海名院的专家教授开展义诊服务超过400人次,接受义诊的群众超过1万人次。”南通驻沪联络处主任陆春霞告诉记者,他们以医疗人才服务站为依托,主动从政务、招商服务平台向民生服务平台拓展,搭建名医名院对接平台,从“对接上海名医”向“对接上海名院”拓展,不断深化完善“整合上海医疗资源、服务南通百姓健康”的工作平台和机制,促进区域医疗事业合作交流,服务地方百姓健康。
据悉,苏州、盐城、宿迁等地在上海设立了产业孵化基地;南通、镇江、徐州等地定期组织上海名医名家江苏行;南京、淮安、扬州、泰州等地在金融、科技创新、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领域主动服务对接上海,实现产业协同发展。
引金融“活水”润科技创新。今年,省驻沪办发挥金融人才服务站、生物医药人才服务站优势,与南京、泰州驻沪办共同推进上海金融菁英走进中国生物医药城,组织30家投资机构、60余名上海金融菁英与生物医药城进行项目对接,引导上海金融资本参与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助力资金链与产业链的精准对接,服务我省在科技创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现场落地投资额6千余万元。
身在上海,心系家乡。江苏驻沪机构还充分挖掘在沪企业家推进家乡建设发展的参与者、助力开放合作的联络员、宣传江苏的代言人作用,把企业做大做优做强,服务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持续深耕全球物流、国际班列等领域,从上海走向全球,在上海反哺江苏。”上海航姆国际船舶董事长王中义负责人王中义表示,深度融入长三角产业一体化,对接产业高地,推动跨区域产业链供应链融合贯通。“摩登汽车与盐城合作计划在明年二季度量产新能源车型,打造让人们享受绿色出行快乐的亲民品牌。”摩登汽车作为来自上海的新能源整车企业,充分融合上海科创优势与江苏制造优势,加快壮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写好育才文章,深化“服务保障”
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人才的发展前景和服务保障水平是人才引得来、用得好、留得住的关键因素。
江苏驻沪机构把优化人才服务保障作为关键举措坚持做好服务人才工作,用“爱和服务”为苏沪两地人才的生活、成长、发展等提供“一站式”服务保障,从政策、资金、待遇等多方面着手,切实提升人才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青年委员会吸引了在沪江苏年轻人融入和互动,为我们搭建了很多培训和活动平台,不仅在工作上也在生活上关心关爱在沪青年,增加我们对家乡的情感认同的同时,还能促进青年人才的发掘和成长。”上海市江苏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鲁琢告诉记者,青工委以活动为载体,通过交流合作和教育机制的建立开展人才服务,为企业和人才提供优质发展“土壤”和贴心服务“窗口”,满足在沪人才成长发展的多元化、个性化、专业化服务需求。
“江苏银行上海分行深耕上海市场,服务江苏人和江苏企业,期待通过触达更多的上海江苏人,提升江苏银行的品牌影响力,江苏银行推出了人才科创贷等产品为青年人才提供金融支持。”江苏银行上海分行周彭宇介绍,上海市江苏青年工作委员会为青年人才创业提供了更多机会和支持,提高青年人才的影响力和贡献度,大大激发江苏青年反哺家乡情怀。
下一步,江苏驻沪机构将持续创新工作模式,依托上海高水平人才高地优势,持续围绕我省各地产业优势和需求,以高质量人才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建强各类人才队伍,厚植苏沪人才的成长沃土,激活苏沪人才发展的“一池春水”,为不断谱写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