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11月24日连云港讯 初冬微寒,难掩热情。近日,一场“西游同行 书香云台”理论宣讲暨全民阅读活动在渔湾景区渔湾·印象舞台成功举办,活动通过“理论宣讲+文艺展演”融合模式,运用西游故事与文艺节目作为生动载体,深入浅出地阐释党的创新理论,为现场观众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想和文化盛宴。
今年以来,云台山景区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阐释新思想、描绘新图景、落实新部署,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基层干群“难听懂”“难听进”“难记牢”三个问题,坚持在宣讲方式上求活,在宣讲内容上求新,在实践转化上求实,扎实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截至目前,景区累计开展“新思想我来讲”、“奋进现代化 奋力挑大梁”、“红色故事宣讲大赛”、“行者”理论宣讲团巡演、“樱桃树下”微宣讲等群众性主题宣讲活动70余场,覆盖受众超6000人次,形成《花果山与吴承恩》《三元宫的抗战钟声》等理论课件、微视频及调研报告共20余份,构建起“内容鲜活、形式多样、传播有力”的理论宣讲工作新格局。
注重语言转化,破解“难听懂”问题
理论宣讲的核心任务,在于推动深刻思想的大众化、通俗化,使其焕发直抵人心的生命力。“原本觉得理论很高深,离我们很远,但今天听完,感觉它就在我们村子的变化里,就在咱们云台山景区越来越好的风景里。”一位参加活动的年轻观众的感言,道出了宣讲之所以能入耳入心的关键——在于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可感可知的地方叙事与生活语言。今年以来,景区将深厚的本土文化和火热的发展实践作为理论大众化的核心媒介,注重把宏大理论置入微观叙事中具象表达,把有高度和深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群众生活中的语言,着力将“政策语言”转化为“方言土语”,积极破解群众“难听懂”的问题。“一棵茶树的经济账”“一方矿坑的生态蝶变”“一条游步道的焕新升级”等一个个源自景区发展实践的鲜活案例,被精心打磨成理论宣讲的“乡土教材”,让群众在熟悉的场景和故事中,真切地感悟思想伟力、理解发展大势。
注重内容求实,破解“难听进”问题
精准对接,是理论宣讲深入人心的生命线,也是破解“难听进”问题的破题关键。“宣讲员讲的防范诈骗知识,用的都是我们老年人能明白的大白话,还教我们怎么操作手机,真是太实用了!”一位在“戏曲进乡村”活动中听完反诈宣讲的村民这样感慨。今年以来,景区“行者”理论宣讲团精准实施“分众化”宣讲,以多元模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面向老年群体,巧妙结合送戏下乡、广场舞汇演、曲艺演出等活动载体,将政策解读融入舞台表演与便民服务,让理论在欢声笑语中传递;面向青少年群体,依托校园活动与研学旅游,精心打造“赓续红色血脉”“国防有我”等互动性强、富有朝气的主题宣讲,在实践体验中播种理想信念;面向青年党员干部,则紧密围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等年度主题,组织开展专题学习,强化理论武装与使命担当。通过分众化宣讲,景区将宏大理论细化为具体可感的身边事、身边理,让宣讲内容既有高度又有温度,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真正破解了“难听进”的难题,使理论在潜移默化中润泽心田。
注重实践转化,破解“难记牢”问题
理论宣讲不仅要让人“听得懂”“听得进”,更要让人“记得牢”。“我们注重从群众身边挖掘生动案例,把产业发展、生态治理、文化传承、先进典型中的真实故事转化为宣讲素材,让群众在熟悉的情境中理解理论内涵。”“行者”理论宣讲团成员介绍道。在宣讲场景创新上,景区着力打破“台上讲、台下听”的单一模式,积极推动“实景课”替代“讲稿课”,围绕农林养殖、乡村旅游、民宿打造等群众关心的发展领域,通过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活动现场、基层一线,实现了“讲”与“做”的深度融合、“学”与“用”的同步提升,而“行走的思政课”“树下微讲堂”等实景教学的广受欢迎,正是景区推动理论宣讲“活起来”“深下去”的生动实践缩影。“这样的宣讲既讲透了政策,又教会了技术,我们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一位参加活动的村民感慨道。今年以来,景区坚持以实践转化为根本路径,将理论宣讲与群众的生产生活深度融合,通过案例化讲述让理论可知可感、场景化体验让教学入眼入心、实用化转化让政策落地见效,真正把抽象理论转化为具体实践,让群众在“学得会、用得上”中深化理解、久久为功,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实践的沃土中扎根结果、焕发生机。 (戚寿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