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11月22日连云港讯 近日,江苏省人社厅公示第三批乡土人才“三带”名人、“三带”能手拟入选名单,海州区分别有4位名人、7位能手,共11名乡土人才成功入围,涵盖乡村产业、文化传承、基层治理等多个关键领域。这一集中入选的亮眼成绩,是海州区长期深耕乡土人才培育工作、持续激活乡村内生动力的生动见证。
“能入选省‘三带’人才拟名单,离不开海州区对乡土人才的全方位支持。从技术研发时的专家对接,到产业发展中的政策扶持,再到销售渠道上的资源倾斜,正是这些实打实的帮助,让我们能放心深耕本土产业。”谈及此次入选,板浦镇沙沪村党总支书记、郁良源家庭农场负责人孙震深有感触。作为土生土长的板浦人,他从2018年创立“郁良源”品牌至今,在区里搭建的“科教兴村”平台助力下,成功攻克豆丹卵孵化技术难题,不仅降低了养殖成本,还开拓出全新销售渠道,带动5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现在村里不少闲置劳动力都在农场务工,每月能有稳定收入,看着大家日子越过越红火,我更坚定了带富乡邻的决心。”孙震的话语里满是实干的底气。
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支撑,海州区始终将乡土人才“三带”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深入贯彻落实江苏省相关行动计划,以“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为核心目标,构建起一套“精准遴选、系统培育、贴心服务”的全链条工作体系。在人才选拔上,该区打破“唯学历、唯职称”的传统桎梏,立足乡村发展实际需求,通过镇街全面摸排、行业精准推荐、实地考察核验等多元方式,广泛挖掘扎根田间地头、深耕传统技艺、投身乡村经营的“土专家”“田秀才”,让真正有实绩、能带动、肯实干的本土人才脱颖而出。
为助力乡土人才成长成才,海州区量身打造靶向培育机制,针对不同领域人才的发展痛点精准赋能。对于传统技艺人才,搭建工作室、艺术馆、产业集群等传承平台,支持其在坚守文化根脉的同时创新发展路径,推动传统手艺与市场需求接轨;对于农业产业人才,联动高校、科研机构搭建技术交流与成果转化平台,助力攻克种植养殖技术难题,推广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模式;对于乡村经营人才,提供政策指导、电商培训、资源对接等全方位支持,帮助拓宽发展空间、提升市场竞争力。同时,该区还从政策扶持、资金奖补、服务保障等方面持续发力,出台职称评定绿色通道、创业扶持政策,建立专人对接机制,切实解决人才发展中遇到的场地、资金、销售等实际问题,让乡土人才能够安心扎根乡村、干事创业。
如今,在海州大地,乡土人才的“三带”效应持续释放。从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到特色产业的集群崛起,从单个农户的增收致富到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乡土人才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像孙震这样通过技术研发与产业深耕带动村民就业的案例,还有蔬菜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徐瑶以规模化种植与电商销售模式引领产业升级的实践,在海州随处可见。截至目前,全区乡土人才已累计带动两千余户农户增收,培育出多个本土特色品牌与产业基地,形成了“人才兴则产业兴,产业兴则乡村旺”的良性循环。
此次11名人才集中入选省“三带”拟名单,既是对海州区乡土人才工作成效的有力肯定,也为后续工作注入了更强动力。下一步,海州区将继续深化乡土人才培育工作,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拓展成长平台,让更多乡土人才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发光发热,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与动能保障。(李丹 于龙 丁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