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11月12日上午,在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中医院伊尹广场,以“传承中医智慧,赋能健康生活”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医药文化周正式开幕。灌云县委常委、县政府党组成员李勇,灌云县卫健委主任、县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周华兵,江苏省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胡必梅等领导嘉宾,以及中医药领域专家、全县医疗卫生单位负责人齐聚现场,共同见证这一县域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时刻。
本次文化周由灌云县卫健委、县中医药管理局主办,江苏省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协办,灌云县中医院承办,以“党建引领文化,点亮健康生活,让中医药文化‘活’起来”为核心主线,构建“惠民、体验、传承、创新”四大板块,推出十余项特色活动,既是对首届活动的深化拓展,更是县域中医药事业发展成果的集中展示。
服务升级:智慧中药房织密县域健康网
开幕式上,“灌云县智慧共享中药房”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作为南北帮扶重点成果,该项目2025年全面投入使用,已完成与全县14家乡镇卫生院的签约联网,构建起集统一采购、智能调配、临方加工、规范煎煮、集中配送于一体的区域中医药服务网络。
“乡镇患者无需奔波县城,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县级中医专家诊疗和同质化中药服务。”灌云县中医院院长卜迟文介绍,智慧共享中药房通过数字化技术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预计全年可服务群众15万人次,标志着灌云县域中医药服务体系迈入集约化、智慧化新阶段。这一举措与国家“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中“织密基层服务网络”的要求高度契合,截至2024年,全国已有96%的城乡基层医疗机构覆盖中医馆,灌云县的实践正是这一国家战略在县域的生动落地。
业态创新:中医药融入生活新场景
“中医药+”跨界融合的创新成果,成为本次文化周的鲜明亮点。灌云县中医院开设的中医茶饮店,将传统膏方转化为吊梨汤、双胶玉露羹等十余款时尚饮品;研发的合香珠等文创产品,让中医药文化以可佩戴、可品味的形态走进日常生活。
2025年9月投入使用的石佛寺中医诊所,作为县级民生实事项目,聚焦女性产后康复、中医美容等特色服务,延伸了中医药服务的内涵与外延。“我们通过赴天津、重庆、贵州等地调研取经,将先进经验与本地实际结合,推动中医药从‘治已病’向‘治未病’延伸。”周华兵在讲话中表示,这些创新实践让中医药脱离传统医疗场景,成为大众触手可及的养生方式。
更值得关注的是,灌云县在中医药产业绿色发展上的探索。此前签约的年产30万吨中药渣水热低温转化项目,引入世界先进技术将中药渣转化为腐殖酸固体肥和液态富里酸,打通“药渣—资源—产业”循环链条,实现环保与产业价值的双重提升,为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路径。
党建引领:六大系列活动惠及全民
本届文化周以党建为引领,设计“党建+思想引领”“党建+文化传承”“党建+院校联动”“党建+文旅体验”“党建+社区共建”“党建+健康服务”六大系列活动,将中医药服务从会场延伸至基层。
开幕式后,主会场设置的养生产品展示、中医美食品鉴、名医义诊、适宜技术体验、科普互动等区域吸引了大量市民参与。八段锦表演、《大医精诚》朗诵、中医药主题走秀等文艺节目,以多元形式诠释中医药文化内涵。未来数日,石佛寺分会场将同步开展专家义诊、产品展示等活动,文化周期间还将组织中草药采集实践、养生讲座等,推动中医药知识进社区、进乡镇、进校园。
“校院合作将为灌云中医药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胡必梅在致辞中表示,江苏省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将与灌云深化合作,共同夯实中医药人才根基。截至2024 年,全国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已达86.8万人,灌云县通过院校联动,正为县域中医药事业储备专业力量。
长远布局:打造健康灌云亮丽名片
李勇在宣布活动开幕时强调,中医药发展是系统工程,需全县上下协同发力。灌云县将以此次文化周为契机,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政策,推动中医药与文旅、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让中医药成为“健康灌云”建设的重要支撑。
据了解,灌云县中医院作为县域中医药事业主力军,持续做强骨伤科、针灸科、治未病科等传统优势学科,坚持“院有专科、科有专病、病有专药”发展路径。未来,该县将继续秉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理念,强化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丰富“中医药 +”新业态,让千年中医智慧持续赋能百姓健康生活。
本届中医药文化周的举办,既是灌云县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阶段性总结,更是新一轮发展的起点。随着各项活动的深入开展,中医药文化将在灌云大地进一步生根结果,为群众健康福祉、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童金德 通讯员 严敏/文 朱德富/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