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11月6日连云港讯 在绿色低碳发展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战略背景下,连云港市海州区浦南镇人大代表立足基层、深耕一线,以法治为基、服务为桥,全力助推“渔光互补”项目落地,用行动践行“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履职承诺。该项目创新“水面养殖+光伏发电”模式,实现“一地双用、渔电共赢”,既是盘活乡村闲置资源的务实举措,也是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而这一项目的顺利推进,离不开镇人大代表全程护航、精准发力的坚实支撑。
下沉监督“零距离”,筑牢项目“安全线”。作为优化能源结构、推动绿色转型的重点工程,“渔光互补”项目的建设品质与实施进度直接影响区域生态发展全局。为守住项目建设的“生命线”,浦南镇成立工作专班,镇人大主席主动牵头参与,将监督视角延伸至施工第一线。代表们频繁深入江浦、新建、汪新、龙浦等项目核心村,沿塘埂实地检查桩基浇筑、支架安装、组件铺设等关键环节。针对水上作业风险高、多工种交叉施工协调难等问题,通过常态化监督、精准化把控,确保工程全程合规、高效推进,为项目高质量落地拧紧了“安全阀”。
融入调研“解难题”,打通发展“中梗阻”。项目推进过程中,浦南镇人大代表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将调研工作与项目建设同频共振,构建起“发现问题—研判分析—协同破解”的闭环机制。通过定期与承建方面对面座谈、实地走访查看等方式,精准掌握土地流转清理、村企合作对接、施工要素保障等第一手难题。充分发挥人大代表联系广泛、协调有力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对接政府相关部门与涉及村社,推动多方联动,有效疏通影响工程进度的“卡脖子”问题,为工程提速“活血化瘀”。
贴心服务“暖民心”,凝聚共识“聚合力”。“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是浦南镇人大代表始终坚守的初心。项目初期,部分群众因对政策不了解而心存疑虑,为争取群众支持,代表们化身政策“宣传员”与民意“调解员”,走进田间地头、深入农户家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渔光互补”项目带来的生态效益、长远收益以及对乡村发展的带动作用。精准传递政策导向、耐心回应群众关切,凝聚了“支持绿色项目、共建美丽家园”的广泛共识,为项目可持续推进和乡村和谐稳定筑牢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当前,“渔光互补”项目正按照规划压茬推进,各项建设工作紧张有序。这一绿色工程的稳步落地,不仅展现出浦南镇人大代表服务发展大局、助力生态建设的担当风采,更让当地在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站稳了根基,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输送了强劲动力。(朱笑仪 韦文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