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10月16日,江苏工兵机械装备有限公司的智能化生产车间内,一台台通过检测的液压破碎锤正有序下线。它们将通过中欧班列发往中东、非洲等地,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装备支撑。这一幕,距离创始人蔡卫民首次涉足破碎锤行业已过去十七载。从进口部件组装到全球市场布局,从技术跟随者到行业引领者,他用匠心与坚持,书写了中国工程机械领域的“工兵传奇”。
技术突围:从模仿到引领的蜕变
1990年代末,蔡卫民经历了国企停薪留职后首次创业失败,却意外在工程机械配套领域发现商机。2008年成立连云港工兵破碎锤销售公司时,国内市场被日韩品牌垄断,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的困境让他决心主动出击。
材料革命是破局关键。蔡卫民团队耗时近10年,尝试使用各种锻造的特种合金钢技术,最终采用20MoNi材料锻造中缸体,经渗碳淬火处理后表面硬度达HRC58-62,碳层厚度1.8-2.2mm,耐磨性、稳定性较传统材质提升3倍。这一突破使产品获得欧洲国家用户认可、成功进入俄罗斯、东南亚、中东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场。
结构创新带来性能跃升,使打击频率与冲击力达到最佳匹配,在连续8小时重载测试中故障率几乎为零。2024年推出的整机智能型产品更搭载物联网模块,可实时监测油温、压力等28项参数,通过手机APP实现远程故障诊断,将设备维护效率提升40%。
品质管控贯穿全流程。全生命周期溯源系统为每台设备赋予唯一“身份证”,客户可通过编号查询生产批次、维修记录等信息,实现质量责任可追溯。
市场破局:差异化竞争与服务深耕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蔡卫民制定了“细分市场+精准服务”策略。针对矿山开采推出超耐磨系列,采用碳化钨合金锤头,使用寿命延长50%;针对市政工程开发轻量化机型,重量减轻20%同时保持同等打击力。
服务网络是市场拓展的基石。在全国设立12个服务中心,承诺“2小时响应、24小时跟踪”,独创的预防性维护计划可提前预判设备故障,将停机时间减少70%。江苏一矿山企业负责人回忆:“一次设备突发故障,工兵团队凌晨3点赶到现场,4小时内完成紧急抢修,避免了单日超百万元的损失。”
品牌建设强化市场壁垒。打造“GBPSC+连港工兵破碎锤+图形”三位一体商标体系,通过法律手段打击仿冒产品。2024年品牌价值评估位列中国破碎锤行业前端。在辽宁某侵权案中,通过法律手段制裁假冒伪劣产品,成功打击了小作坊低成本销售伪劣产品的行为,有针对性地纯净市场环境,树立产品的正面良好形象,彰显中国制造正能量。保护了品牌的市场成为行业知识产权保护典型案例。
绿色转型:制造升级与社会责任
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蔡卫民始终牢记企业的社会担当。通过工艺革新,单位产品能耗较行业平均水平下降15%,颗粒物排放量低于国家标准30%。建立废旧零部件回收体系,关键部件再利用率达65%,2023年获评“连云港市五一劳动奖状企业”。
公益实践彰显企业温度。连续10年开展“公益暖心计划”,累计资助贫困家庭300余户;捐赠价值500万元的防护用品用于疫情防控工作。2024年为连云港周边乡村捐赠的“工兵图书角”,已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符号。
未来布局:智能引领与全球战略
面对行业变革,蔡卫民制定了清晰的战略规划:未来3年投入2.5亿元建设智能液压系统实验室,重点攻关智能机械臂控制、自适应打击等前沿技术;推进“高新企业”建设,引入工业机器人和AGV物流系统,目标将生产效率,再提升30%。
国际拓展加速推进。在东南亚、中东设立海外仓,构建“生产-销售-服务”一体化网络,计划2027年海外市场占比突破40%。2024年出口额同比增长28%,其中智能型产品占比达60%,成为国际市场新的增长点。
十七载风雨兼程,蔡卫民带领团队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打造成行业标杆。其研发的“连港工兵”破碎锤不仅在中国市场占据重要地位,更以卓越品质赢得国际认可。他的故事,是中国制造业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生动写照。正如他在公司年会上所言:“我们不是在制造破碎锤,而是在锻造工业的‘骨骼’。”这种对品质的执着追求,正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的核心动力。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童金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