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拓荒”到“枢纽”:中交广航局二十载深耕连云港港建设的使命与担当
2025-09-29 16:34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李晓敏 毛晓翀  
1

中国江苏网9月29日连云港讯  黄海潮涌,巨轮待发。海风卷着海潮掠过连云港港区,晨光中巨轮鸣笛启航,30万吨级航道改扩建的印记在浪涛间清晰可见:曾需小心翼翼避开浅滩的施工船,如今凭着精准技术挖深拓宽;曾困扰工程的黏土、钙结核,在中交广航局的创新工艺下迎刃而解。

从2005年初遇时的“拓荒筑港”,到如今共赴深蓝的“枢纽大港”,从15万吨级航道的拓荒起步,到30万吨级深水枢纽的傲然矗立;从年吞吐量6000万吨的区域港口,到3.46亿吨的世界大港。2025年,当中交广航局与连云港港携手走过第二十个春秋,这场跨越双十的蓝色征程,便不再只是机器轰鸣与浪花交织的建设史诗,更是深耕港航建设的动人答卷。

初心拓海之基开启跨越征程

2005年,连云港港年吞吐量刚突破6000万吨,10.5米的航道水深像一道“无形门槛”,将满载货物的大型船舶挡在港口之外,淤泥质海岸的松软地质、强潮流的反复干扰,更让许多建设者望而却步。

这一年,中交广航局带着自主研发的智能疏浚技术,接过了连云港港15万吨级航道扩建工程Ⅱ标段的重任。在项目实施进入中期阶段后,航槽底部出现硬质黏土层,开挖难度远超预期。为确保工期顺利推进并保障施工质量,该局调遣破土能力更强的大型耙吸挖泥船投入施工,同时对原有已投入的船机设备进行了改造,包括加重耙头配重、提高高压冲水压力、在泥舱内加装高压冲水装置等。这些举措有效克服了地质难题,最终确保了工程按期保质完成。

二十年间,中交广航局在连云港港累计完成11项标志性工程,疏浚土方量突破6000万立方米,将航道水深从10.5米逐步提升至22.5米,成功实现从15万吨级到30万吨级航道的跨越。

其间,中交广航局以创新经营理念开拓发展新路径。“2008年连云港海滨新区陆域形成工程,是中交广航局首个落地的‘以投资带动主业’项目。”参与工程的周曾权回忆道,当时企业秉承“以疏浚主业立企,靠两端经营兴企”的理念,从单纯施工向“投资+建设”模式探索,不仅工程提前完工,更赢得地方政府与业主的一致认可。该项目先后斩获江苏省“平安工地”“文明工地”,全国海员总工会重点项目劳动竞赛优胜项目、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成为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如今再看连云港港,30万吨级巨轮可昼夜通航,中欧班列货物在此高效转运,“新亚欧大陆桥东端起点”的核心枢纽地位愈发稳固。而中交广航局的名字,早已深深镌刻在这座港城的发展脉络里,成为港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注脚。

匠心破局之笔绘就深水底色

清晨的阳光洒满连云港港施工海域,耙吸挖泥船“浚海6”的巨舱缓缓升起,舱内满载的泥沙见证着又一段航道的加深——这是中交广航局建设者的日常,也是二十载攻坚的缩影。

2012年盛夏,30万吨级航道一期工程H2.3标段施工正全力推进,然而,12级台风“达维”却携狂风巨浪突袭而来。

“好在我们早有准备,台风预警一发布,我们立刻启动应急预案,顺利拖带所有绞吸船到避风锚地。”时任该标段项目书记的李宾宾回忆道,项目辅助船完成拖带任务后,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接到海事部门的救助指令,成功救助了一艘遇险船舶。这份“临危不乱、敢担敢救”的表现,不仅让项目团队赢得了海事部门的嘉奖,项目更凭借过硬的安全管理,荣获江苏省首批“平安工地”示范工程。

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是建设国际性枢纽大港的核心生命线工程。该航道采用“人”字形布局,有效连接连云港区与徐圩港区。工程建成后,显著提升了港口的吞吐能力与运营效率,进一步强化了连云港作为国际枢纽港的战略地位。

2021年,30万吨级航道二期工程徐圩航道H2.3标段又遇“硬骨头”——海底硬黏土与钙质结核物交织,黏土易堵塞耙管、在舱内粘结,艏吹残留大。

“这是30万吨级航道首次将疏浚土艏吹上岸,也是中交广航局第一个耙吸船艏吹黏土工程。”时任项目经理陶宗恒带领团队成立专项攻关组,开展“大型耙吸船黏土艏吹施工工法”研究,提出“利用围堰合龙的空窗期,将硬质黏土直抛至纳泥区”的优化方案,创新推出“粉砂—黏土混合装舱”施工工艺,并在耙吸挖泥船“浚海1”进行工艺验证。最终,成功在华东区域实施耙吸船大规模黏土艏吹,攻克了黏土艏吹施工难题,有效提升了施工效率,先后荣获江苏省“平安工地”示范工程、中交集团卓越项目部等荣誉,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广航方案”。

作为“一带一路”海上运输大通道的重要节点,30万吨级航道承载了连云港港向深水大港转变的使命,见证了江苏沿海开发的激昂步伐,这条航道的贯通,让连云港得以凭借“30万吨级深水海港+国家级铁路枢纽+全域高速公路网+4D级空港+苏鲁豫皖内河网络”的立体交通优势,成为江苏省唯一海陆空兼备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同心共荣之舵擘画港航新篇

从2005年初遇时的“拓荒筑港”,到如今并肩迈向“枢纽共荣”,中交广航局与连云港的二十载同行,从来不是一场“孤军奋战”。

在连云港港航相关单位的携手并肩中,在“技术+资源”双轮驱动的深度协作里,见证了连云港港从区域港口跃升为世界枢纽的蝶变,这段二十年的历程,为港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广航力量”。

这份协作的深度,藏在每一次技术攻关与资源互补的默契里。双方创新构建“技术+资源”协同机制,在智慧港口建设、生态航道运维、临港产业布局等领域同频共振:中交广航局带着智能疏浚、生态修复的技术优势,破解港口建设的“硬骨头”,连云港港航相关单位则以精准的地质数据、科学的施工窗口期规划,为工程推进筑牢“保障网”。

现任江苏工程总项目部项目经理石磊,对此深有体会。他表示:“六号锚地项目土质条件复杂多样,除常规淤泥、黏土外,还分布有施工难度更高的钙化土,给作业推进带来不小挑战。结合为期3个月的现场施工实践与勘察测量数据,项目区域已明确呈现‘东硬西软’的差异化地质特征。针对这一情况,目前2艘挖泥船已聚焦项目东部硬质地层,采用循环作业模式持续推进施工。下一步计划引入改良版犁地器设备,通过‘挖泥船循环施工+专用设备强化作业’的多工艺协同方式,全力保障项目按期竣工交付。”

2025年上合峰会期间,连云港中吉乌铁公联运专列首发,以连云港港为枢纽的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活力迸发——这背后,既有港口能级提升的支撑,更有中交广航局全链条服务能力的赋能。

黄海潮涌,始终奔涌着向前的力量;奋斗征程,永远镌刻着向上的足迹。中交广航局疏浚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张树彬目光坚毅,语气坚定:“我们必将始终如一、毫不松懈,把打造品质工程的理念融入到连云港港建设每一环节,以满格冲劲全力以赴,推动施工朝着更安全、更环保、更高效、更优质的方向稳步迈进,在深耕连云港港建设的征程上持续交出过硬的品质答卷。”

从2005年的“拓荒者”到如今的“共建者”,中交广航局与连云港的下一个二十年,注定是更精彩的“蓝色传奇”。当新一天的晨光洒满港区,双方将以“同舟共济”为锚,在“海洋强国”的壮阔航程中,与连云港港继续携手,让这段跨越双十的缘分,在深蓝海域续写更多属于中国港航的篇章。(李晓敏 毛晓翀)

标签:
责编:童金德,郭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