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日前,“2025江苏教师年度人物”正式揭晓,10位教师上榜。他们以赤诚扎根三尺讲台、以奉献赋能学生成长,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书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动人篇章,照亮无数学子的逐梦之路。即日起,江苏省教育厅教育宣传中心(江苏教育报刊总社)联合中国江苏网、“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共同推出“2025江苏教师年度人物”系列报道,生动展现新时代江苏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个人简介
孙浩,连云港高级中学教师发展部主任。2011年起,他倾情学校“新疆班”管理,既是教师又当家长,把自己的“偏爱”无私地奉献给每一名“疆娃”,助力千余名新疆学子进入高校深造。14年来,孙浩带领教师团队跋涉天山南北20余次,深入城镇和农牧区,走访了100多个学生家庭,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学校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和江苏省首批民族工作“红石榴家园”,个人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获评江苏省教学名师。
2011年9月,一群新疆学生历经近50小时的长途跋涉,横越半个中国,行程数千公里,抵达黄海之滨的连云港,开启了为期四年的求学之旅。在连云港高级中学,有这样一位教师,他用14年的执着与付出,为这些新疆学子铺设了一条成长成才的道路,成为他们心中的“暖心师长”,他便是孙浩。
相遇是缘:从西域边陲到黄海之滨
“一定要让连云港变成疆娃们的第二个家。”从见到这些新疆学生的第一刻起,孙浩便在心中默默立下了誓言。作为一名地理教师,他深知新疆与连云港之间的遥远距离,因此对这些年纪轻轻便离家求学的新疆孩子格外心疼,还亲昵地称呼他们为“疆娃”。为了使远在他乡的疆娃们少一份孤独、多一些温暖,孙浩同其他老师一道为疆娃们布置宿舍,带领他们熟悉校园环境。看着疆娃们的心情逐渐变得开朗起来,身体也变得强壮起来,孙浩的脸上浮现出欣慰的笑容。
入学之后,普通话是疆娃们面临的首个难题,他们中的大多数在用普通话交流时都有困难。孙浩以每天一次的“润心小课堂”为起点,与语文老师协作,帮助他们学习汉语拼音,通过举办新年新诗会、三月诗会、主持人选拔等活动,提升疆娃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疆娃们语言水平突飞猛进,甚至可以与本地学生同台竞技了。
相伴是情:从衣食住行到五育融合
“疆娃们需要我的‘特别关爱’。”孙浩这样说,也付诸行动。疆娃们都是初中毕业,大多来自农牧民家庭,每年只在暑假回一次家,其他时间全在学校度过。对他们而言,学校就是家,老师就是家长。生病时,孙浩会开私家车送他们去医院就诊,并购买营养品探望;生活中遇到困难,孙浩会默默买好新衣新鞋送过去……
2016级的疆娃阿布都赛米同学在一次踢球时,小腿不慎骨折。孙浩代表家长签字进行手术。术后,他与其他老师轮流照料。远在新疆的阿布都赛米母亲,在电话里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哽咽着说:“感谢学校,感谢‘新疆班’老师无微不至的关心。”这位同为教师的母亲在自己所在的学校讲述了这个充满爱的故事,感动了众多师生。
自担任“新疆班”班主任起,每个重要节假日,孙浩都陪在疆娃们身旁。元旦时,他带疆娃们前往社区参与联欢活动;春节时,他组织疆娃们举办校园春晚;中秋时,他让疆娃们观山海景色,一同赏月……疆娃们即便远在万里之外,也能感受到如同亲人般的关怀与温暖。孙浩还在劳动节、国庆节、寒假等期间,带领疆娃们前往周恩来纪念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上海“一大”会址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更加增强了他们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19年,孙浩带领疆娃们演绎《我和我的祖国》的“快闪”,亮相于“学习强国”。2021年,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了连云港革命纪念馆开创的“实景课堂”,疆娃们的出镜备受瞩目。学校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省首批民族工作“红石榴家园”,孙浩个人亦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被评为江苏省教学名师。

相知是爱:从花果山麓到天山南北
2020年暑假,孙浩带着老师们前往伊犁州尼勒克县,探访哈萨克族学生包勒塔的家。包勒塔是独生女,母亲早逝,父亲因骑马时不慎摔伤了腿脚。家人特意将接待地点安排在外公家,那里有热情的舅舅、舅妈等亲人。见到孙浩和老师们,包勒塔说:“外公已经70多岁了,是一名老共产党员,知道你们要来,激动得哭了三次,坚持要留你们在家住一晚。”老人动情地说道:“你们来了,我特别高兴。外孙女上了‘新疆班’,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我真心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包勒塔的家人还热情地教老师们骑马,哈萨克族牧民的真诚、善良与淳朴深深打动了每一位老师。
14年间,孙浩带领教师们深入南北疆20多次,走访了100多户疆娃家庭。他们耐心倾听家长的心声与期盼,向家长们宣扬党和国家对新疆教育事业发展和各族群众的关怀。黄沙漫天的戈壁滩上,简朴偏远的村落里,留下了孙浩和老师们的坚实足迹,更留下了新时代民族团结的动人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