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见生态,“光”泽民生!中冶武勘连云港渔光互补项目开放日:政企民携手助绿色工程落地
2025-09-14 19:14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李召才  
1

中国江苏网9月14日连云港讯 9月13日,由中冶武勘承建的华润电力连云港浦南镇300MW渔光互补产业融合示范项目,在项目光伏场区施工现场举办“走进绿色工地 共筑安全防线”企业开放日活动。华润电力、青岛特锐德、上能电气、华东院等单位代表,以及周边村委会代表、班组负责人及作业人员、施工人员受邀参与,通过实地观摩、技术讲解、安全交流等形式,近距离感受央企在新能源项目建设中的技术实力与责任担当。

据了解,华润电力连云港浦南镇300MW渔光互补项目,整体占地面积约6000亩,规划总装机容量300兆瓦,实际安装62余万块610Wp光伏组件,总容量达379MWp,同时配套建设30MW/60MWh储能系统,创新采用“水上发电+水下养殖”的渔光互补复合型开发模式。项目建成后,年发电量超3亿千瓦时,可满足约20万户家庭全年用电需求,渔业养殖年产值预计超2000万元,形成“电费+养殖”双收入渠道;还将拉动配套产业落地,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同时,项目将联动地方政府打造入选央企乡村振兴典型案例的“光伏+农业”示范区,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同步提升。

作为华润电力新能源板块的标杆示范工程,连云港浦南渔光互补项目自开工以来,中冶武勘项目团队凭借高效协同与技术创新,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建设答卷。施工期间,项目团队创下光伏组件单日供货与安装量的“双破万”佳绩,刷新国内同类型新能源项目单日建设效率纪录,为新能源工程建设树立了“快节奏、高质量”的行业标杆。针对沿海台风多发环境,项目采用预应力管桩基础和防风支架,确保25年生命周期内系统稳定运行;首创“光伏阵列间距优化模型”,兼顾发电效率与渔船通行需求,实现能源生产与渔业作业无缝协同。中冶武勘项目团队依托在新能源EPC领域技术积淀,严守“安全零事故”施工标准,通过智慧工地系统实时监测施工数据、开展常态化安全培训,筑牢项目建设安全防线。

活动现场,中冶武勘项目经理李会带领参观团深入光伏场区示范地块,从企业历史沿革、新能源业务布局,到项目技术创新亮点,进行了全面讲解。在桩基施工区与电气安装现场,项目团队重点介绍了针对“水上作业、交叉施工”特点研发的专用施工设备与工艺,直观展现中冶武勘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积累——从优化桩基定位精度到提升组件安装效率,每一项创新都源于对“绿色建造”与“高效建设”的追求,也正是这些技术支撑,让项目得以实现“双破万”的效率突破。

安全管理交流环节,项目部通过展板展示、现场演示等方式,系统宣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管理理念。智慧工地系统实时监测施工数据、应急预案演练流程清晰呈现、日常安全培训机制扎实落地,让参观者对项目安全管理有了全面认知。项目安全总监王金栋结合行业典型事故案例,强调“人人都是安全员”的责任意识,并针对水上吊装、高处作业等关键环节的安全防护要点,与相关作业人员展开互动答疑,进一步压实安全管理责任。

“既看到项目的‘大格局’,也感受到建设的‘硬实力’!”周边村委会代表在参观后表示,将全力支持项目建设,助力项目早日投产达效。班组负责人也承诺,将严格落实项目部安全与进度要求,把安全规范、效率标准传递到每个班组,以“零事故、高效率”推进施工。

此次开放日活动,既是中冶武勘以开放姿态对话社会、凝聚发展共识的生动实践,更是央企以技术实力赋能绿色转型、以责任担当服务国家战略的缩影。未来,中冶武勘将持续以高标准推进项目建设,让“渔”见生态、富民好“光”景加速落地,既为连云港地方经济注入绿色动能,更以标杆工程助力国家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书写央企服务国家战略、造福民生的新篇章。(李召才)

标签:
责编:童金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