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县“党员医疗大篷车”:12年穿梭乡村,把优质医疗送到百姓家门口
2025-09-11 15:09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蔡浩 黄业晶  
1

中国江苏网讯 “医生,我这两天头晕得厉害,血压是不是又高了?”9月11日上午,在东海县洪庄镇养老综合服务中心,村民老周坐在东海县人民医院内科主任医师高先彬面前,焦急地询问着。这里,一场由“党员医疗大篷车”带来的义诊活动正在热闹开展。

现场,闻讯赶来的村民们排起了长队。高医生耐心地为老周测量血压、听诊心肺,并仔细查看他过往的用药记录,“您血压控制得还行,但药不能停。以后定期到乡卫生院测血压,数据会通过系统传到县里,我们能看到。如果有大问题,就像上次一样,卫生院开个转诊单,您直接来县医院找我。”高医生一边叮嘱,一边在老周的健康卡上更新了随访记录。

这样的场景,每周都会在东海县的不同乡村上演。自2013年起,东海县人民医院的“党员医疗大篷车”项目启动,如今已持续了12年。从最初将面包车改造成简易的“移动医院”,到如今配备先进医疗设备、功能完备的“小型医院”“党员医疗大篷车”不断升级,成了乡村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创新模式,常态化巡回服务

传统的义诊多为“一次性”活动,难以形成持续有效的健康干预。而“医疗大篷车”项目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常态化、制度化、巡回式的运行模式。它被深度嵌入到县域医共体的运行体系中,成为其能力建设的重要补充和延伸。

东海县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孙润锋介绍,医共体总院会根据各分院(乡镇卫生院)报送的辖区疾病谱和需求,“按需点单”,精准派遣由不同专科专家组成的医疗团队,带着设备和技术直抵村头。将总院的检查能力通过移动设备延伸到农户家门口,弥补了乡村卫生院在设备和技术上的短板。

每次巡诊数据都会同步录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现总院、分院、大篷车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为连续性健康管理提供数据支撑。专家在巡诊过程中,还会现场对乡村医生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提升基层医护人员的诊疗水平。

畅通分级诊疗,激活健康“末梢神经”

“医疗大篷车”的常态化运行,有效破解了基层群众“看病贵、找专家难”的问题,更为分级诊疗模式的顺畅运转提供了强大推力。

大篷车增强了村民对基层医疗服务的信任度和依赖性,巩固了“基层首诊”。许多过去非要挤去县医院的常见病、慢性病患者,现在更愿意先在家门口接受大篷车或卫生院的诊疗。“医疗大篷车”上的专家能更准确地识别危重和疑难病症,及时启动上转流程,通过绿色通道直转医共体牵头医院。同时,他们对转回社区进行康复治疗的患者,能进行跟踪管理,确保治疗连续性,助推了“双向转诊”。数据显示,自大篷车运行以来,县域内下转患者人次逐年增长。

大篷车专注于慢性病管理、健康筛查和康复指导,将大量的慢性病患者稳定在基层,使县医院能更专注于急危重症和疑难杂症的救治,落实了“急慢分治”,优化了医疗资源配置。它不再是单向的资源输送,而是构成了县级医院与基层之间双向互动、技术流动、信息联动的桥梁,促进了“上下联动”,真正实现了“联体又联心”。

科技助力,提升服务效能

为了进一步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党员医疗大篷车”还引入了科技元素。2025年3月,东海县人民医院首次启用无人机进行医疗物资的低空运输,可以快速将药品和急需物资送到义诊现场,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

除了医疗服务,大篷车还承担着健康科普的任务。许多村民对慢性病的预防和管理存在误区,医护人员通过义诊和科普宣传,纠正了这些错误观念。“很多村民认为没有症状就不用治疗,或者只有严重疼痛才可能是肿瘤。”东海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张磊说,“我们通过科普,让村民了解了慢性病的预防。”

流动的守护,不变的初心

一辆辆穿梭于乡村之间的“医疗大篷车”,早已成为老百姓心中的健康屏障。它不仅是车辆的流动,更是优质医疗资源、健康管理和医者仁心的流动。它生动诠释了从“病人跑”到“专家跑”“数据跑”的服务模式变革,织就了一张覆盖城乡、富有韧性的健康网。

未来,东海县人民医院将继续优化大篷车的服务内容和路线,进一步强化其与医共体信息平台的深度融合,探索“互联网 + 巡回医疗”的更多可能性,让这一创新模式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更多宝贵的基层实践。

“我们希望通过党建引领和医疗服务的结合,让更多的村民受益。”孙润锋表示,“党员医疗大篷车”将继续深入基层,为农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惠及每一位百姓。(蔡浩/文 黄业晶/图)

标签:
责编:童金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