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8月30日连云港讯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引领下,区域协作与经验交流正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引擎。8月27日至28日,在省委驻赣榆区乡村振兴工作队的积极协调和推动下,沙河镇领导班子成员及12个行政村书记组成的学习团,带着问题、带着思考,深入姑苏区多个街道和项目点,通过实地考察、座谈交流等形式,重点学习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集体经济发展、基层社会治理、农文旅融合等领域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姑苏区发改局、审计局以及苏锦街道、吴门桥街道、白洋湾街道的相关领导陪同调研。

第一站:探寻股份合作制改革新路径
学习团首站来到苏锦街道,实地调研了新塘股份合作社和花锦股份合作社。作为姑苏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典范,这两个合作社通过盘活存量资产、优化产业布局,实现了集体经济的持续壮大和股民收益的稳步增长。学习团深入了解了合作社在楼宇经济运营、产业规划、收益分配机制等方面的具体做法,对如何通过股份制改革激活农村资源要素、如何拓展农村股份合作社经济发展产业领域有了更直观和深刻的认识。整洁现代的楼宇、科学合理的业态布局、规范透明的管理制度,都给沙河镇的干部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第二站:感受联合发展模式的魅力
在白洋湾街道,学习团参观了由9个村联合投资运营的富强市集。这个现代化的农贸市场不仅解决了周边居民的“菜篮子”问题,更成为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有效载体。通过规划管理和运营,实现了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提高了整体收益。这种“抱团发展、合作共赢”的模式,为沙河镇探索多村联动、整合资源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提供了宝贵借鉴。
随后,学习团走进姑苏云谷、智谷产业园,沉浸式体验数字智能产业的前沿动态。该园区聚焦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通过打造优质平台、吸引高端人才、集聚创新资源,展现了传统城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活力。这让来自苏北乡镇的干部们开阔了眼界,看到了数字化智能产业引领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对如何结合本地实际培育新动能有了新的思考。
第三站:借鉴基层治理与文旅融合经验
在吴门桥街道,学习团重点学习了其在街区精细化治理方面的创新实践。从街巷市容环境管理到社区网格化服务,吴门桥街道展现出了现代城市治理的“绣花功夫”。特别是“蓝·芳华”文化创意产业园,通过对旧厂房的改造利用,成功打造了集文创、影视、旅游、休闲于一体的文旅新地标,实现了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经济发展的完美结合。这种将历史底蕴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做法,为沙河镇未来挖掘本土文化、发展农文旅产业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样本。
座谈交流:凝聚共识,谋划未来
调研期间,双方举行了3场工作座谈会。姑苏区发改局和3个街道负责人详细介绍了在促进集体经济发展、规范“三资”监管、创新社会治理、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的政策体系和实践经验。沙河镇负责同志也介绍了当地的基本情况、发展优势以及面临的挑战。双方围绕共同关心的议题进行了热烈深入的探讨。
携手展望:姑苏赣榆合作开启新篇章
此次调研学习,是一次对标找差之旅,更是一次解放思想、激发干劲之旅。沙河镇的干部们纷纷表示,姑苏区的先进理念、创新精神和务实作风令人震撼,深受启发,将认真消化吸收学习成果,结合沙河实际,转化运用到具体工作中去。
省委驻赣榆区乡村振兴工作队作为“桥梁”,积极为两地对接需求、搭建平台,下一步将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衔接两地资源禀赋,重点在农文旅项目融合发展、股份合作社经济模式推广、招商引资资源互通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苏南的创新理念、资本优势、管理经验与苏北的自然资源、农业基础、发展空间的有机结合,有望催生出“1+1>2”的协同效应,为赣榆区的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强劲动力,共同谱写乡村振兴及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篇章。
此次跨区域的交流互动,不仅加强了苏北苏南乡镇街道之间的了解与友谊,更是江苏省内区域协同发展、先发地区带动后发地区、共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和有力举措。(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