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为基,以专为业:吴宜鸾先生与连云港幼教的薪火相传
2025-08-27 15:26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周永刚  
1

看到微信上吴宜鸾先生8月20日仙逝的信息,我呆坐半天,眼含热泪。她的音容笑貌浮现在我眼前。她是我敬仰的先生,一个有光的人,一个有爱的人,一种给你温暖和力量的人。

当年大学毕业,分在海师任教,目睹了海州师范许多老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优良品质。因为担任幼师班语文教师的原因,和吴先生有过更多的交集。对我而言,这是人生幸运。

我对吴先生的印象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她外在的形象,二是她内在的修为。

吴先生是我心中特别像先生的人,她儒雅严谨和善美丽……人与人的面缘,有时说不上来为什么,吴先生的形象在我看来,就是一个师者标准。她头发是大波浪很自然的那种卷,洋气得像旧时上海滩的明星;她的步姿矫健、精神饱满。离开海师二十年后再见到她,她还是头发大波浪的那种卷,走路依然挺拔,尽管她老了,但老得优雅。每当我看到中央电视台李红和李修平主持的节目,第一时间产生的联想,就是这发型多像吴先生啊。而吴先生是天天如此。昨天晚上,看到学生去年给她拜年时拍的照片,她梳妆着装还是如此整洁美丽。一个人修身之严,从中可以管窥。

我认识吴先生时,她人过中年了。她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蓬勃昂扬。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她们这代人身上,有强烈使命担当精神,她们活成了一束光,表里俱澄澈。昨晚我才知道吴先生是松鹤高龄仙逝,但在我心里她就是我认识时的模样,定格在我记忆深处。

吴先生特别和善亲切,对人的关心发自肺腑。过中秋节,她请青年教师去她家玩,她调动大家情绪,让大家唱歌跳舞。男、女青年教师在一起,有时不太放得开。她会先唱,说是抛砖引玉。我第一次听她唱歌曲《小路》,有点沉郁和苍凉,她嗓音特有感染力,因为她投入,她用情,她身上理想主义底色是骨子里的,她的歌有巨大情感张力。多年以后,我还会想念在她家度过的中秋夜晚。往事如昨,吴先生唱的《小路》,在我耳旁回荡;那轮圆月,在我眼前浮现……一切都是如此美好,像先生留在我记忆深处的那种和美。“You Raise Me Up!”

吴先生有深厚学养,她著书立说,用理论指导实践,又在实践中丰富提高理论认知。那点点滴滴的教学结晶,多来自她教学深思。她勤奋严谨,每天写教案、写教育教学札记,日积月累,功在不舍。她写过《幼教手册》《农村幼儿园混龄班教学》等多部书籍,她的书都是心血之作,有极强的示范性和指导性,对于推动我市幼教事业的发展善莫大焉,功莫大也。

她极有爱心。吴先生有句名言:“做幼师先要有颗爱孩子的心。”没爱,就没有幼教。没爱,教育的大厦就会轰然倒塌。我们今天出现在教育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爱的缺失。还有爱吗?如果离开了爱,孩子还会有健全的人格成长吗?吴先生这句极朴实的话语是幼教真谛。也是刻在学生心中的永恒信条。

昨天我问刘娟教授,吴先生是啥时在海师开办幼师班的,她告诉我,海师第一届高中起点幼师班是1980—1982年,第一届初中起点幼师班是1983—1986年。而当年海师幼师班的创办,正得力于吴先生的引进。海属地区的幼教事业正是在吴先生到海师之后,才发扬光大和开枝散叶的。吴先生的功劳是永远值得铭记的。

一个有爱心的老师会是啥样的?吴先生留在我的印象中是永远来得最早,走得最迟。那些孩子是她的,她对每一个学生,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她爱心如泉,润物无声。她既是教育教学组织者,也是参与者;她既是策划者,也是执行者;有学生的地方有她,但她是观摩者,她与学生的关系,并非都是教与学的关系,有时是教与教的关系,学与学的关系。幼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学科,是一门需要不断总结丰富认知的学科,没有放之四海一劳永逸的标准范式,唯一永不能变的就是一颗爱心。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爱心必不可少。吴老师言传身教,学生们深得其衣钵,得其思想之精髓,这种一脉传承的骨血,为连云港幼教事业注入了源头活水。

有一天我带外孙玩,蹲下来和宝宝说话,女儿调侃说,“爸,你跟谁学的?跟董青?”我笑了,“董青了不起。不过,我告诉你,我是跟吴先生学的。”耳濡目染,我浸润在其中过。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从吴先生身上,我懂得了爱心是发自内心的仁心。是一种善,一种美,一种天地良心。吴先生眼睛清澈得像一泓水,流露着爱心暖意。我亲眼看过当孩子跑向她时,她满脸含笑,很自然地迎了上去,蹲了下来,张开双膀,把孩子揽入怀中。这是圣母的形象。

她是极心细的人。孩子的一切都表现在细节之中,作为幼教老师,明察秋毫,一眼望过去,要能迅速捕捉到孩子有啥需求,知道孩子有啥不一样的地方。及时发现孩子的同与不同,同中之异,异中之变,要把握好细节,细节做扎实了,幼教工作就会得心应手。她对学生们说:“幼师是份良心活,只要真心对孩子,就永远有价值。”真心体现在细节的把控之中,在幼教的全过程都要加强细节管理,心细如丝,舍得花心血、下力气。“我们对儿童所做的一切,都会开花结果,不仅影响他的一生,也决定他一生”她是深得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核心理念的。

她是极有耐心的人。做幼教心浮气躁会坏事的。和婴幼儿相处,必须具有十二分的耐心。这耐心是磨出来的。心要静,要定,“家有三斗粮,不做孩子王”的心态,是做不好幼师工作的。心猿意马,一心以为鸿鹄之将至,怎么能沉下心来呢?耐心是一种深度的责任心,一种奉献与牺牲,从事幼师工作的人,必须把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自己最大的成功和幸福。没有内在的修为,怎会轻易做到。终身从事幼教工作,没有一颗忠诚奉献之心、耐心又从何谈起?

她是非常专心的人。一门深入,一以贯之,她把幼教作为从业的终身追求和理想,脚踏实地,终身勤勉,精进不止。即便退休之后,依然不断和她的学生们探讨幼教得失,给弟子们以更多的指导、建议、帮助、鼓励和精神引导。成长要学会激发孩子的内生动力和内在活力,遵循儿童天生的内在发展法则,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教师是协助者,儿童才是自己成长的主导者,要培养孩子自动、自觉、自发、自励、自为等好习惯,儿童处在像海绵吸水的年纪,教师要打好孩子一生的基础。她反复告诫弟子,要在幼教工作中出经验、出成果,要结合案例分析,上升到理论层面,精专合一,她的言传身教,对推动我市幼教工作发展功德无量。

吴先生走了,但她的精神永在、风范永存,她是许多学生心中妈妈般的存在。她在学生们心目中是一束光,是激励她们勇毅前行,踔厉奋发的指路明灯。

吴先生走了,但她为我们树起了一座丰碑!为我们这座山海之城,树立了敬业乐群的光辉精神榜样。她的敬业之心、爱生之情,高尚人格,卓越贡献,将成为学生们传承的火炬。吴先生对幼教事业的忠诚和热爱,是奉献家国与时代的奋进乐章;先生之爱,是“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人间大爱。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周永刚(作者系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党课名师,连云港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连云港市评论家协会原副主席,连云港市文艺名师,发表作品300余篇,有多篇作品在国家省市级获奖,三次获得市社科奖)

标签:
责编:夏禹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