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土地流转后,咱这亩地一年能多挣两百多块,人居环境整治好了,我们家里的青壮年也能外出务工,那日子可不就越过越好啦!”近日,在连云港市灌云县下车镇陈庄村的村民家中,“理论速递员”马雨轩正用当地方言给村民们算“实惠账”,围坐一旁的村民听得认真,不时点头插话。这是下车镇创新设立“理论速递员”,让基层理论宣讲接“地气”又聚“人气”的生动场景。
基层理论宣讲是政策落地的关键一环,却常因内容抽象、形式刻板陷入“讲者费劲、听者乏味”的困境。为破解这一难题,灌云县在下车镇试点建设“理论速递员”队伍,通过精准对接需求、创新表达形式、搭建互动平台,将党的创新理论、惠民政策从“文件语”转化为“家常话”,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共鸣”,让群众听得懂、愿意听、能认同。

按需“配菜”,把“大道理”拆成“身边事”
“以前听宣讲,总觉得离自己远,现在不一样,说的都是咱关心的就业、养老这些事。”茆庄村村民陈阿姨的感受,源于“理论速递员”的“精准投喂”。
不同于传统“大水漫灌”式宣讲,“理论速递员”先做“调研员”“网格员”——通过走访、座谈等方式收集基层需求,建立“需求清单”后再“按需配菜”。针对农村群众,他们把乡村振兴政策转化为“土地流转收益”“人居环境整治好处”等具象话题;面对镇村企业职工,就用“减税降费能添几台设备”“技能培训能涨多少工资”等“算账法”解读政策红利。通过定制化宣讲,让理论宣讲说到了群众心坎里。
形式“破圈”,让理论走进“生活场景”
“没想到政策宣讲还能这么有意思!”年轻村民小张刷到“理论速递员”制作的短视频,忍不住点赞——视频里,理论速递员化身“主播”,带着村民沉浸式感受人居环境整治、党建引领富民兴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这是下车镇让理论宣讲“聚人气”的妙招。“理论速递员”跳出“课堂宣讲”的固定模式,在田间地头、村民家中端个小板凳就开讲,用方言土语拉近距离;在村文体广场组织“文艺宣讲队”,把理论编进快板、小品,让群众边看边学;对行动不便的群众还搞“敲门宣讲”,拉着家常就把政策讲透了。
多样化的形式让理论从“书架”走进“生活”。截至目前,下车镇已开展特色宣讲20余场次,参与群众超2000人次。

情理交融,既讲道理更办实事
“不仅给咱讲清了优抚政策,还帮我补了社保,这‘理论速递员’是真办事!”下车镇的退役军人吴大叔难掩感激。此前,“理论速递员”在走访时得知部分老兵有社保接续难题,当即联系镇里的劳保所、退役军人服务站登记建档,并协调加快办理进度,最终帮助解决了困扰。
在下车镇,“理论速递员”不只是“宣讲员”,更是“网格员”“服务员”。他们建立“宣讲—反馈—落实”闭环机制:群众有疑问当场答,有困难登记限时办理。据了解,通过“既讲道理又办实事”,下车镇“理论速递员”已累计化解群众疑虑50余件,推动40余条合理诉求落地,让群众感受到理论背后的温度,也让理论宣讲成了凝聚民心的“黏合剂”。

如今在下车镇,“理论速递员”的身影活跃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他们用群众听得懂的话、喜欢看的形式、能感知的温度,让基层理论宣讲“活”了起来,也让党的创新理论真正走进了千家万户。(张龙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