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丁家大桑树:一棵古树,半部家族史
2025-08-10 13:23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丁沂  
1

中国江苏网讯 丁沟村东把头这棵大桑树在周围十里八乡早已闻名遐迩,在灌南县也属名木古树且声名远扬。一提到大桑树大家都会同时想到这棵树的主人丁家人,而这丁姓家族在远近也同样声名显赫。

(丁家老弟兄拍摄于1992年12月)

此树是丁家第15世祖丁守丰于1880年前后所栽。他做过私塾先生,育有5个儿子,分别取名丁大宏、丁大宽、丁大宾、丁大寀、丁大宁,每人名字都有宝盖头,寓意都能安居乐业。他给5个儿子从小就做了社会分工,老大老二守家置业,老三老四老五进私塾学习文化,长大后外出闯荡天下。后来老三老四老五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跟随毛主席参加革命打江山,年老后都成了离休老干部。

这5个儿子共育有22个子女,其中男孩16人,女孩6人,这些孙辈后来分布在全国各地,且都事业有成。所以家族人丁兴旺,远近闻名。

大桑树在1950年至1960年处于生长的旺盛时期,在主干上生出5个支干,且均匀地向四面生长,春夏时节枝繁叶茂,成为人们避暑纳凉的好去处,茂盛的桑叶可用来养蚕。初夏时满树桑籽(学名桑椹)掉落一地,供人食用。奇怪的是这桑籽还分两种颜色,东南面是黑色,西北边是黄色,味道都非常甜美。

大桑树主干高达3米,中部直径达0.85米,底部最粗处直径达1.10米。树冠最茂盛时高度达40米,最高达35米。它的5个支干直径也达0.60米。

1965年 在大桑树西侧12米处还衍生出一棵母子树,这棵树比母树更高大,主干高已达5米,中部直径已达0.60米,底部最粗处已达0.75米,它正处于生长的旺盛期。

桑树的材质和榆木、椴木、水曲柳一样都属于硬木类,最适合做家具,不但硬度高而且纹理漂亮,因为硬木生长缓慢,极少有长得这么高大粗壮的。所以此树能长这么大还有一个故事:

在抗日战争初期,日寇占领苏北后,经常下乡扫荡,对中国民众实行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中国共产党领导村民进行反“扫荡”,并实行坚壁清野政策,不让他抢到粮食等食物,等于切断了他的后勤保障。丁家前辈们就把黄豆榨油后的许多豆饼(当时可用来做饭或炒菜吃)埋入大桑树周围的地下储藏起来,等日寇扫荡多日撤退后再把豆饼刨出来,结果等刨出来一看都变霉了,已不能食用,于是索性就把它埋在地下作为大桑树的肥料了,所以这棵树才会长得如此高大粗壮。

解放战争初期家乡淮海地区属于新四军的根据地,新四军的部队经常会在村里驻扎,当时新四军的军部秘书长、苏北区党委书记李一氓同志有一次率部驻扎在丁沟村,部队休整时一个战士把战马拴在大桑树上,结果战马把大桑树啃掉了一块皮(就是现在看到的树南侧下部的一块大疤痕),这事被李一氓知道了,立即对当事的战士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并按照我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规定“损坏东西要赔偿”的纪律要求立即给予赔偿。丁家前辈们说你们是人民的子弟兵,是我们自己的队伍,军民鱼水情,军民本一家,坚决不要赔偿,军民互谅互让,此事在当地被传为美谈。

(作者拍摄于1992年12月)

全国解放初期,国家百废待兴,急需各种材料用于建设。因为苏北是广袤无垠的大平原,河网纵横、水系众多,对船只的需求量极大,县政府决定征用树木用于建造船只。桑树是硬木比较耐腐,最适合造船用。因此就找到丁家的老三商量此事,因为丁家有兄弟五人,政府答应给5辆自行车,每家一辆,那时候的自行车可相当于现在的小轿车啊。老三联系另外四兄弟研究,结果是一致决定不换,要把大桑树作为家族的精神象征保存下来,这才有了大桑树的今生。

2024年,灌南县政府出于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考虑,决定对汤沟酒厂进行扩建,要对丁沟村的房屋土地进行征用。这事可非同小可,震动了整个丁沟村。有几百年历史的丁沟村就要消失了,这让丁家人不可理解也无法接受,大家怎么也想不通,故土难离呀。后来经过多次反复的宣传、沟通、协商终于达成谅解。丁家后人深明大义,为了国家的发展大局,为了当地经济能快速腾飞,决定舍小家为大家,这是丁家的光荣传统,再次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牺牲和贡献,于今年夏天配合完成了整体的拆迁工作。

与此同时县政府也对丁家的大桑树在规划上进行了统筹考虑。丁沟村没了,作为丁家的大桑树从各方面考虑都要给予重点保护,以后建设时要围绕大桑树建设一个休闲公园,并要进行宣传介绍,供人们参观学习,以使丁家的红色基因能代代相传。

(丁家孙子辈于2025年7月拍摄)

大桑树在坊间还流行着一个神秘而美好的传说。这5个支干象征着丁家的5个儿子,在1950年至1960年这段时间,当这5个儿子身强体壮事业有成时也是这棵树生长最旺盛的时期。在1966年,这棵树也在夏季一个狂风暴雨雷电交加的夜晚不幸被雷电击中,受到重创,其中一个支干被雷电劈开。当时大家都说这5个儿子中一定有一人遭受苦难了。从此以后,随着这5个儿子逐渐年迈和去世,此树也慢慢苍老至现在这个样子。所以对此树要加强保护和维护,以保持它长久的生命力。

丁沟村没了,作为离家多年的丁家一分子我很伤感。这次探亲回来后我就忙着回忆、收集、整理资料,并联系丁家年岁较大的人了解情况征集信息,写回忆文稿,就想用大桑树的历史留下丁家人更多的印记。

这些都不是故事而是翔实的历史记录,因为现在只有我还能记得这些历史,我在故乡生活了18年才离开,对家乡的一草一木记忆犹新,对家乡尤其是对丁沟村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情,丁沟村是我永远无法忘怀的故土,谨以此“大桑树简介”向丁沟村表示我深切的敬意。(丁沂)

标签:
责编:季昱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