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为进一步加强“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建设,日前,灌云县委社会工作部联合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开展“‘一老一小’健康未来”服务活动,通过慰问、调研、走访等形式,聚焦老人康娱、儿童科普和安全教育,将社会工作专业力量融入乡村民生服务一线。

校地座谈 明确活动方向与意义
7月28日下午,灌云县委社会工作部与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展开座谈交流。灌云县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朱莹莹、伊山镇便民服务中心副主任刘艺、伊山镇中心卫生院副院长周小莉参加座谈会。

座谈交流为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灌云县委社会工作部朱部长强调 “一老一小” 工作的重要性,指出此次合作是整合资源的重要举措,既为 “一老一小” 解决实际困难,也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同时注重实践安全。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潘美娟书记则结合学院优势与“红医精神” 等主题,明确实践意义与目标,号召队员以专业行动彰显担当。


聚焦儿童 开展健康科普活动
7月29日上午,实践队为暑托班小朋友开展健康科普。队员们精心准备,通过传授七步洗手法、组织急救知识问答、讲解巴氏刷牙法和眼保健操保健等互动活动,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强化安全意识、提升自我保护能力。问答环节点燃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也在他们心中种下红色信仰的种子。

拜访老党员 汲前行力量
7月29日下午,实践队入户拜访了有着特殊经历的老党员朱凤江同志。他曾亲历对越自卫反击战并获三等功,退役后投身医疗卫生事业。朱凤江爷爷分享的话语质朴而坚定,传递着老一辈对信仰的坚守,让红医精神与党员担当深深植入队员心底。

朱凤江爷爷目光温和而坚定,带着岁月沉淀的厚重与队员们分享。他说我们这辈人是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要脚踏实地学好本领,报效国家。把对党忠诚,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融入血脉,在工作中主动作为,面对困难不退缩、面对责任不推诿,在关键时刻站出来、顶上去,践行“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

访贫病家庭 送关怀温暖
同日下午,实践队带着慰问品前往镇西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拜访三位贫困户。队员们与困难家庭面对面交流,了解其生活状况、记录实际困难和需求,鼓励他们积极面对生活,为他们带去了精神慰藉。

在慰问中我们了解到,沈阿姨24⼩时照顾⾃⼰植物⼈丈夫,多年来以强大的意志力一直在坚守着;朱阿姨,丧偶⼗⼏年,⽤⾃⼰⼩⼩的身躯养⼤了三个孩子;刘阿姨因丈夫去世郁郁寡欢⽽患上了乳腺癌,但是为了自己与家庭积极对抗病魔,病情逐渐稳定。她们的故事让实践队的成员们潸然泪下,这样⼩⼩的身躯不仅撑起⼀个家,更是扛起了⽣活的压力。

健康进社区 红医精神润人心
7月30日,实践队在伊山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开展活动,以“红医精神”为引领传递温暖。

健康服务延续:为社区奶奶们细致测量血压,结合饮食、作息、心情调节等方面给予贴心健康提醒;手把手教学艾草锤制作,让传统中医养生智慧在指尖流转。

红医精神宣讲:通过讲述陈志潜艰苦护民康、屠呦呦研制抗疟药、钟南山高龄抗疫等故事,展现前辈医者的担当,让温暖与敬意在互动中传递,深化队员与社区居民对“红医精神”的理解。

养生理念普及:开展健康知识科普,增强奶奶们的健康管理意识;共同练习八段锦,在柔和招式中感受气血调和,让养生保健理念深入人心。

博物馆寻根 文化自信自强担当
7月31日上午,实践队走进灌云博物馆,开启历史与文化的探寻之旅。

灌云县博物馆坐落于陆庄生态园,成立于1985年,属苏北第一批县级博物馆,主要陈列新石器时代文物、汉代文物及部分明清字画。

在讲解员引领下,队员们漫步“远古流长厅”聆听史前回声,在“古代字画厅”对话艺术巨匠,于“民俗文化厅”体验民间风情。从大伊山石棺墓遗迹、文徵明书法真迹到四路顶益智棋盘,切身感受灌云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次活动是灌云县与高校深化交流合作的体现,既发挥了护理专业的优势,又融入了文化传承与精神培育的内涵。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为“一老一小”带来了实际帮助,也让高校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彰显了青春力量在守护民生健康中的担当。未来灌云县将持续推进共建共享共赢,专业化提升“一老一小”服务水平,助力基层治理精准化。(李翔)